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500字。  12.湖心亭看雪
  一、明确课标要求
  (一)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通过梳理叙事要素,理解文章大意。
  2.整体感悟,细心品读,体会本文白描的写法,理解本文的审美意境。
  3.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体会其家国之思。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读懂景物特点,描述画面。
  2.难点:抓住关键词理解作者的性情,对作者精神世界做出合理评价。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二、教学过程展示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师:西湖很美,历来都是文人墨客咏吟之地。请同学们写出一两句描绘西湖的诗词。
  预设: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今天,让我们再学习一篇描绘西湖美景的小品文——
  板书:
  湖心亭看雪  张岱
  【设计意图】诗词入情入境,是最能快速将学生引入课文的方法。在这里,连用三组与西湖相关的诗句,既符合语文课堂的独特意蕴,又能点明本篇课文的学习方向。
  (二)走进课文
  环节一: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课件出示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
  《陶庵梦忆》这部散文集,是明末清初风霜雨雪的产物,是中国梦文化的艺术结晶,是国破家亡后的一曲曲悲哀挽歌。没有希望,没有奢求,没有期待,唯有哀怨,唯有梦忆。以梦忆为解脱,将家国之叹、故园之思、人生之悲寄予梦忆之中,这就是《陶庵梦忆》的艺术真谛。
  【设计意图】认识作者,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对于 了解文章主题是非常必要的。知人论世,才能读懂读透文章,所以在这个板块,对张岱的“亡国之身”进行介绍,便于后面让学生理解“是金陵人,客此”的复杂情感。
  环节二:自学交流,读顺读懂
  1.准确读,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
  崇祯(chóng zhēn)更定(gēng)挐一小船(ná)毳衣(cuì)雾凇(sōng)沆砀(hàngdàng)一芥(jiè)铺毡(zhān)强饮(qiǎng)更(gèng)
  2.顺畅读,把握节奏
  (1)指导读。
  本文是游记散文,句的节奏要根据意义来判断。重点词语要重读。例如: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此外还要通过抑扬顿挫的处理读出作者当时孤寂无奈的情绪。例如: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自由读。
  ①个读,读准停顿、重音、语气。
  ②点读,小组内评价朗读。
  ③齐读,交流重点句读、全班齐读。
  预设: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指名读,检查诵读
  教师指名一两名学生读文,检查学生诵读情况,其他学生听读,并对学生的阅读做出评价。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环节意在通过阅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本文的语气、语调和重音安排,初步把握作品的内容,从而为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做好铺垫。
  环节三:译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义,并画出不解之处。
  2.与同桌探讨疑难,合作解决。
  3.小组提交疑难,班级内其他小组帮助解决,最后老师明确答案。
  课件出示
  (1)一词多义
  是是日更定矣(代词,这)
  是金陵人(表判断)
  一上下一白(副词,全)
  长堤一痕(数词,一)
  更更有痴似相公者(副词,还)
  是日更定矣(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白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人罚酒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
  上下一白(白色)
  (2)古今异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