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000字,  19.谈创造性思维
  一、明确课标要求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围绕创造性思维所阐述的内容,归纳、把握作者的观点。
  2.理清文章阐述问题的思路,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
  3.联系学习和生活实践,鼓励学生独立、自由思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题展开论证的结构。
  2.难点:梳理文一部分文段的论证思路。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二、教学过程展示
  (一)新课导入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告诉我们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其实我们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模式,就会“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得到截然不同的结果,由此可见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谈创造性思维》,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板书:
  谈创造性思维
  【设计意图】由《题西林壁》引入新课,学生由诗歌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导入。
  (二)走进课文
  环节一:默读文章,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扫清障碍。
  汲取(jí)压榨(zhà)驾驭(yù)渊博(yuān)模式(mó)
  根深蒂固(dì)孜孜不倦(zī)锲而不舍(qiè)持之以恒(héng)
  2.默读课文,梳理结构。
  第一部分(1--3):提出问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第二部分(4-12):分析问题:论述探求新事物有赖于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必备的条件及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的根据。
  一层:(4-8)论述创造性思维必备的条件。
  二层:(9-12)论述有无创造性思维的区别。
  第三部分(13):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3.整体感知,质疑探究。
  (1)本文主要论述什么问题?文中主要代表作者观点的句子有哪些?
  预设:主要论述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
  代表作者观点的句子有:①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②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③区分是否拥有创造力的人,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2)作者认为产生创新思维所必需的要素有哪些?为了证明这些要素,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
  学生分组讨论,质疑,交流。
  预设:①具备渊博知识;②运用知识的能力;③“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④“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3)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预设: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就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意,归纳、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环节二:研读分析,理解观点和材料的关系
  1.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来阐明这一事理的?运用这一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预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种思维方式符合客观实际,遵循自然规律。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
  作者先从反面论证。“如果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然后从正面论证。“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正反对比论证,说理更全面,更透彻。
  2.课文选用约翰•古登贝尔克和罗丝•布歇尔两个什么例子来证明什么观点?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预设:为了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作者列举了两个事例:第一个事例是德国发明家约翰•古登贝尔克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第二个事例是美国实业家罗丝•布歇尔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通过这两个事例,作者有力地论证了要想有创造性思维就必须精通各种知识,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典型事例的运用有力证明了作者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说说本文的论证思路。
  预设:本文围绕“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论题从多层面展开论述。先剖析了“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方式的错误,解决人们认识中存在的问题;又论述了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要素,进而阐明每个人都具有创造力;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拥有创造力需要具备三个关键性的要素。本文逐层论述,由分到总,思路清晰。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理解观点和材料的关系,通过阅读,学生能够抓住观点,辨析论据,明确用论据分析论点的思路,从而整体上把握文意,理解作者的观点。
  环节三:探究写法,明确意图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