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2850字。
绝密★启用前
2022-2023学年高二秋季入学摸底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
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一5题。
材料一: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中国占主流的观点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一方面强调天地自然有其运行规律,人的行为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另一方面又强调以人为本,人有主观能动性,从而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位为和谐共生的关系:既顺应自然、尊重自然、感恩自然,又合理利用自然,使自然造福于人类。这种价值观念影响到中华传统节日,赋予中华传统节日丰富的内涵。
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就将天象、物候、人事统一到一个井然严密的时间秩序之中。一年中的每个月份都被赋予特殊的属性,每个月都有特定的气候与物候,都有对人们日常生活的规定.都有应行和禁行之事,以及不按时令行事的恶果。“顺天应时”的行事准则始终贯穿其中。一方面,人的一切活动都要与时间的特性保持高度一致;另一方面,人类符合时宜的活动也能对时间的顺利转化起到积极作用,从而有利于万物生长、天人和谐。
中华传统节日是时间的重要节点,诸多要素都蕴藏在这一文化内涵中。首先表现在节日时序的安排上,其遵循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内在节奏。再次,表现在同一个节日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节日名称、不同的习俗活动。因地制宜是顺天应时的必然要求,而不同地方的中国人在大致相同的节日框架下,因地制宜,形成符合本地特点的节日文化,正是顺天应时的表现。如此不仅丰富了传统节日的习俗活动、文化内涵,也显示了传统节日的包客性和延展性。中华传统节日传承久远,文脉不断,与此有着密切联系。
大自然是人类的生存环境,没有大自然的恩惠,人类便没有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因此理应心怀感恩并在行动上有所表达。在中国传统社会,祭祀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祭祀的神祗包括“天神、地祗、人鬼”三大系统,其中天神和地祗就是自然神。对它们的祭祀,主要在传统节日进行。一方面,中华传统节日体系中设有以祭祀自然神为主的节日,如祭祀天地日月之神的冬至日、夏至日、春分日、秋分日;另一方面,祭祀自然神成为传统节日重要的习俗活动,比如七夕节祭牛郎星和织女星、中秋节祭月等。这些对于自然神的祭祀主要出于感恩,祭祀活动的举行也传承着礼敬自然之道。
“以人为本”,即将人放在中心地位,强调“人贵于物”。在传统节日中,人始终居于主体的地位,种种习俗活动的举行,归根结底是服务于人的生存和发展。这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面对大自然加于人类的种种困难,人们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表现出不畏困难、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从节日起源来看,不少节日最初都是不祥的日子。过年的传说中有害人的怪兽出没,端午节是公认的恶月恶日,重阳节也充满凶邪。然而,面对凶恶的年兽和各种恶鬼,人们发明了爆竹、桃符、门神等多种节物,并举行驱傩仪式。第二,人们创造性地利用自然之物,发明节俗物品和举行活动,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人们渴望家庭团圆,就将许多节日食品做成圆形,如春节的丸子、中秋节的月饼,并将合家团坐饮食称为“吃团圆饭”等。种种习俗活动,反映了人们不仅有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更有积极促进其实现的多种努力。
(摘编自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材料二: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各级名录体系中,传统节日及其相关保护项目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传统节日日益成为连接国家与民众的重要媒介,也越来越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栽体。各地区各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名片”作用得到社会广泛认同,进一步促进传统节日文化的丰富、开放和共享。
从文化变迁视角来看,旧有文化习惯在社会巨变过程中产生的不适感,是文化发展过程的必然。传统节日文化也不例外。一方面是节日风俗不断变化和更新,另一方面是社会对昔日浓浓节“味”的怀恋,部分节日文化建构中过度商业化倾向受到诟病,传统节日文化面临考验。这些都提示我们,要理性看待节日文化变迁,客观审视传统节日现代化转型。在传统节日文化实践中,要因地制宜、求真务实地做好节日文化建设,在社区、组织、机构、社会等不同层面从人民群众身边小事做起。
无论是“新秧歌运动”“新年画”,还是新时代的“文化进万家”,都是节日文化继承发展的重要表现。今天,抢红包、“反向春运”、短视频拜年等新现象流行,也说明了人们对新年味、新年俗、新节日文化的主动接受。节日文化只有在传承基础上创新发展,焕发鲜明时代特征,才能加强与老百姓的联系,使节日这个重要文化载体切实承担起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使人们在节日味道中延续文化认同,凝聚精神力量。
(摘编自李松《以节日文化凝聚精神力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人合一”是我国对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主要认识,它对我国传统节日产生了影响。
B.中华传统节日能够传承久远而文脉不断,是因为它具有丰富的习俗活动和文化内涵。
C.在传统节日祭祀自然神,主要体现了古人对大自然的感恩,也让礼敬自然之道相传承。
D.如今,传统节日既是连接国家和民众的重要媒介,又是不同文化进行交流的重要载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的活动应遵循由天象、物候、人事构成的时间秩序,这样能够顺天应时,否则就会受到国家的严惩。
B.我国幅员辽阔,传统节日的排列时序应该因地制宜,使之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体现顺天应时的要求。
C.古人通过放鞭炮、贴门神、驱傩仪式等习俗活动,把本来不祥的节日都变成了喜庆的节日,体现了人的能动性。
D.和其他传统文化一样,传统节日文化在社会巨变过程中也会产生不适感,这是正常的,人们不必大惊小怪。
3.下列选项都体现了我国传统节日某一方面的文化内涵,其中不属于材料一所阐述的文化内涵的一项是(3分)
A.春节是岁首、元日,是新的时间周期开始之时,人们脱掉旧衣换穿新衣,且打扫庭院,用“新桃”换掉“旧符”。
B.寒食节是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代在寒食节这天要禁烟火,并且只能吃冷食,以此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忠臣节士介子推。
C.社日是祭祀社神的节日。祭社神先立社,在土坛上用石砌屋,无顶,上贴“社稷之神”红纸,祭祀后,撒肉四周以饷乌鸦。
D.上巳,俗称三月三。在上巳节,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以祓除不祥,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
4.材料一、材料二的话题都是我国传统节日文化,但两者的论证角度明显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答:
5.请结合材料,谈谈在现代化变迁中应该如何传承和发展我国传统节日文化。(4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橄榄油坛子
[意大利]皮兰德娄
唐•罗洛在首阳山的农庄的山坡上种了好大一圈油橄榄树。他预计地窖里的那五只旧的彩陶坛子盛不下新榨的油,因此及时地预订了第六只容量更大的坛子。人们为他造了一只齐人胸高的坛子,坛子肚子威风凛凛地挺起来,好像是其他五只的统领。
已经开始打橄榄两天了。唐•罗洛烦躁不安,因为农庄里既有打橄榄的农民,又有往山坡上准备种下一季蚕豆的地里送堆肥的赶骡人。他苦于没有分身术,不知先监督谁好。最后,他破口大骂,要他们都别想偷懒。他戴着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