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9800字。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调研检测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非网阅学校的考生,请将相关信息填在答题卡密封线内。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积累与运用(1—5题每题3分,第6题7分,共22分)
  1.下面选项中,词语书写与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烦燥(zào) 头颅(lú) 肿胀(zhàng) 大庭广众(tīng)
  B.门框(kuàng) 粗拙(zhuō) 镐头(gǎo) 酣然入梦(hān)
  C.谦逊(xùn) 覆灭(fù) 呜咽(yān) 力挽狂斓(lán)
  D.欺侮(wǔ) 选  (pìn) 秩序(chì) 马革裹尸(guǒ)
  2.在下列语段中填入恰当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有这样一些名言警句,或表达对祖国的感恩,或抒发对故土的思念,或(   )爱国精神的实质,或思索个人与国家(   )的命运,(    )都是“只言片语”,却因其语言精炼,颇具思辨色彩,而更显情思(   ),精警动人。
  A.阐述   休戚相关   虽然   隽永     B.陈述   息息相关   即使   萌动
  C.解说   同甘共苦   由于   绵长     D.阐发   利害一致   不但   缱绻
  3.下面句子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亚平的创意节目《齐天乐》,将中国空间站传来的太空音乐祝福和现场演奏的民族音乐巧妙,创造出天地合鸣的神奇效果。
  B.北京冬奥会,我们囊括了全部7个大项、15个分项的“全项目参赛”目标。
  C.书籍是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人。
  D.传染病谣言的存在,不仅是民众相关知识的贫乏,而是公共卫生安全焦虑的体现。
  4.请将下面的句子重新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排序是(    )(3分)
  ①使人在艰难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爱、博大和不可丧失
  ②继而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义
  ③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
  ④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泥泞的磨砺和锻炼
  ⑤当我们爱脚下的泥泞时,说明我们已经拥抱了一种精神
  A.⑤③①④②    B.⑤①②③④    C.④①③⑤②    D.④③①②⑤
  5.下面关于文学及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1939年春,光未然创作了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这部音乐作品响彻中华大地,激发了中国军民的抗日热情。
  B.《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长篇抒情民歌,它和《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双璧”。
  C.《卖油翁》选自笔记小说《归田录》,作者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文章通过卖油翁和陈尧咨之间的故事,阐明了“业精于勤”,“熟能生巧”的道理
  D.古代皇帝自称有“孤”“朕”“寡人”等,“卿”是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可以以“卿”相称。
  6.古诗文默写填空。(7分)
  ⑴              ,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逢入京使》)
  ⑵              ,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⑶我亦无他,              。(《卖油翁》)
  ⑷策勋十二转,              。(《木兰诗》)
  ⑸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形容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的两句诗是:              ,              。
  ⑹有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与它相似的两句诗是:“              ,              ”。
  ⑺请写出抒发爱国情怀的连续的两句古诗:“               ,               ”。
  二、阅读(48分)
  (一)阅读《晚春》,按要求回答问题。(每题2分,共4分)
  晚春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描写暮春景色的七绝,一反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B.这首诗熔景与理于一炉。透过景物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诗人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
  C.这首诗平中翻新,颇富奇趣,在于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与花于一体。
  D.“无才思”,是诗人对“杨花榆荚”的嘲讽,不像别的花那般艳丽,不配在春天飘落。
  8.“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一句中,“知”“斗”有何妙处?(2分)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第12题2分,第10题4分,其它每题3分,共12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