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9470字。
2022学年第一学期浙江省名校协作体试题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学校、班级、姓名、试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28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照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行政村是否也是熟人社会?也许人们会认为,行政村内不过千把号人,依然相互认识,见面打招呼也不需多余的语言,大家具备相同的地方性知识。但是,行政村的熟人已相当地不同于自然村的熟人。自然村的熟人因为拥有村落共同的生活空间,而相互知根知底。行政村作为规划的社会变迁,虽然拥有相同的行政空间,却可能缺乏共同的生活空间。村民们是在本自然村内串门、拜年、办红白喜事,在本自然村内举行各种仪式,进行诸种游戏的。结果使得行政村虽然为村民提供了相互脸熟的机会,却未能为村民相互之间提供充裕的相互了解的公共空间。对于这类行政村,不可以称为“熟人社会”,但可以称为“半熟人社会”。
在20世纪初“规划的社会变迁”发生之前,村落本身是一个更为完整的实体性单元。随着行政村体制的建立,村庄虽然依然为村民的生活乃至生产单元,但已有越来越多的关系在村庄一级虚化,而在行政村一级集结。
在越来越多的功能与活动向行政村一级聚集的同时,却并未创造出村民足够的跨出自然村进行交流与沟通的机会。这样一来,行政村便越来越有脱离村民而成为“上层建筑”的迹象。以前在自然村一级,规矩大致是自然发生的,道德具有强大的约束能力。村民必须遵守村中规矩和信用,统治村庄的长老也必须遵循传统和赢得村民的信任。而且村中的规矩,大家都是一致同意的,没有反对意见存在,也不会有反对意见存在的空间。这不是来自压服或民主,而是来自长期共同生活所拥有的经验与深信不疑的信念。这样可以构建起一个和谐而稳定的熟人社会的秩序。而在当前的行政村中,村民之间并不完全熟悉,村民之间的相互不了解和不太信任,造成了形成一致意见的困难。在半熟人社会中,村民之间已由熟识变为认识,由意见总是一般变为总有少数反对派存在(或有存在的可能性),由自然生出规矩和信用到相互商议达成契约或规章,由舆论压力到制度压力,由自然村的公认转变到行政村的选任(或委任),由礼治变为法治,由无讼变为契约,由无为变为有为(做出政绩才能显出能人本色),由长老政治变为能人政治。一句话,由于行政村功能的凸出,在行政村这个半熟人社会中,村民的行为环境与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节选自贺雪峰《论半熟人社人——理解村委会选举的一个视角》)
材料三
我们把数字时代乡村社会的基本形态界定为虚拟型熟人社会,即“数字技术嵌入乡村社会的背景下,留守村民与打工村民之间基于互联网平台实现数字关联、数字约束、数字互助及数字共享等,总体上维持传统乡村熟人社会的价值内核,最终呈现熟人社会运行逻辑的虚拟化展现形式”。数字技术突破了传统乡村社会的地理边界的限制,打造了横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虚拟社区,重新建构了村民之间的内在关联,唤醒村民之间的舆论约束,激发村民之间的互帮互助精神,以及传承乡村社会记忆等,最终总体上维持传统乡村熟人社会的价值内核,并呈现熟人社会的虚拟化运行逻辑。
虽说虚拟型熟人社会丰富了传统意义上熟人社会运行逻辑的内涵,但通过互联网平台所建构起的虚拟型熟人社会,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具有自然边界和社会边界的乡村共同体形态。虚拟型熟人社会是传统意义上的乡村熟人社会在数字时代的一个复杂的映射过程。虚拟型熟人社会具有传统意义上的熟人社会之“魂”,但已拓展了熟人社会之“形”。
(节选自郭明《虚拟型熟人社会:一个新乡村社会形态》)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受地方性限制,乡土社会熟人们拥有共同生活空间,常常生于斯,死于斯,终老是乡。
B. 熟人社会是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大家知根知底,在不断接触中产生带着亲密感的熟悉。
C. 行政村这种“半熟人社会”虽能提供相同行政空间,但大家相互了解的公共空间不充裕。
D. 随着社会变迁,熟人社会关系在虚化,到数字时代,逐渐被虚拟型的基本形态所替代。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照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费孝通引用此话,意在说明“熟人社会”的人际关系是社会发展的阻碍。
B. 在行政村半熟人社会里,传统的规矩、礼俗、信用正在弱化,协商、法治、能力等变得愈加重要,传统社会正在向现代社会转型。
C. 与自然村相比,行政村这个半熟人社会村民行为环境与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因而行政村逐渐呈现“上层建筑”迹象,行政功能凸出。
D. 村民之间基于互联网平台实现数字关联、约束、互助及共享等,打造虚拟社区,再现出乡村熟人社会的价值内核和虚拟化的运行逻辑。
3. 下列选项,不符合“熟人社会”观念行为的一项是( )
A.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B. 费孝通《乡土中国》:“一表三千里,一堂五百年。”
C. 坊间流行:“有关系就没关系,没有关系就有关系。”
D. 蒲松龄《促织》:“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4. 面对当下农村建设,你是如何看待“熟人社会”的?请结合材料评说。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逐渐被虚拟型的基本形态所替代”错。根据原文“总体上维持传统乡村熟人社会的价值内核,最终呈现熟人社会运行逻辑的虚拟化展现形式”,可见虚拟型熟人社会维持传统乡村熟人社会的价值内核,仅在形式上表现为虚拟化;又据原文“虽说虚拟型熟人社会丰富了传统意义上熟人社会运行逻辑的内涵,但通过互联网平台所建构起的虚拟型熟人社会,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具有自然边界和社会边界的乡村共同体形态”,意在说明“虚拟型熟人社会”对传统式熟人社会起到了丰富补充作用,但不能与其完全等同。由以上可以看出,虚拟型熟人社会只是在形式上表现为虚拟,其传统乡村熟人社会的价值内核未变,而且二者也不完全相同,因此起不到替代作用,选项属于无中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磨盘山
闫耀明
磨盘山是村子南边的一座山,也是奶奶一辈子向往的地方。
奶奶说,磨盘山好呢,到了山上,可以看到好景致,可以吃到红苹果,还可以采到草药。如果天气好,还可以望见大海。
奶奶一边咳嗽一边说着上面这些话。奶奶的身体弱,总是念叨着要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