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7500字。

  12 词四首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等相关文学常识。
  2.把握两首词作的大意,理解词作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3.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怀和雄心壮志。
  【教学过程】
  《渔家傲??秋思》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每一个时代,都有令我们动容的爱国志士,他们有的不畏艰苦为国戍守边关,有的虽两鬓微霜却仍渴望为国效力。他们将豪情诉诸文字,留下不朽名篇。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曾学过哪些豪放派的词作?(学生自由回答)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也是豪放派的词作,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其中的魅力吧。(板书课题)
  ??设计思路
  通过回顾以前学过的豪放派词作,导入对《渔家傲??秋思》的学习,既联系了旧知识,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好本课创造良好的情境。
  二、介绍作者,追溯背景
  1.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工诗文,语言精练畅达。其散文鲜明刚健,有丰富的政治内容。词作现存不多,其中,《渔家傲??秋思》写边塞风光,苍凉悲壮。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写作背景。
  宋朝重文轻武,重内轻外,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宋仁宗即位后益加明显,表面上一片歌舞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宋与西夏交兵,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担起西北边疆防卫重任。他到任后,一方面加强军队训练,一方面在延州周围构筑防御工事,始终居于守势,不轻易出击,延州局势才暂时稳定下来。据史传记载,在镇守西北边疆期间,范仲淹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卒,招徕诸羌并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赞他道:“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
  ??设计思路
  对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使学生在头脑中对这首词形成一个初步的认知,有助于学生接下来的深入学习。
  三、初读课文,描绘画面
  1.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学生仔细聆听,注意朗读停顿和语气的变化。
  2.学生根据范读,自由诵读,并用自己的话描述词中描绘的画面。
  明确:本词描绘了边塞萧瑟的战地秋景。夕阳西下,边塞的秋风呼啸,战马嘶鸣,号角声不断。崇山峻岭间,一座孤城城门紧闭,不见人影,大雁只顾南飞而无停留之意。边塞霜雪满地,幽怨的羌笛声响起,戍守边关的将士夜不能寐。
  四、疏通词意,品味情感
  1.词人开篇就说“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风景“异”在哪里?
  明确:①“异”声(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②“异”寒(霜满地);③“异”景(衡阳雁去,千嶂,孤城闭)。这都充分表现了入秋以来边塞环境的荒凉、恶劣。
  2.词的上片主要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肃杀的边塞战地风光图。通过写景,突出边塞条件的恶劣,暗示戍边将士的艰辛,为下片的抒情做铺垫。
  3.结合全词内容,简要说说这首词的主旨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明确:全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主要是通过景物描写渲染气氛,描绘边疆的凄苦,表现了戍守边疆的艰辛和将士思乡却又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感,抒发了词人的爱国之情。
  4.教师总结。
  此词通过描述词人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