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01850字。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文学-左丘明《左传》
  阅读《烛之武退秦师》、《齐桓晋文之事》片段,完成各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1.解释加点词。
  (1)以其无礼于晋(     )       (2)犹不如人(     )
  (3)焉用亡郑以陪邻(     )       (4)行李之往来(     )
  (5)唯君图之(     )       (6)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B.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C.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D.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
  A.以乱易整,不武             易:容易
  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C.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种植
  D.老者衣帛食肉             衣:穿
  4.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马之千里者 B.是寡人之过也 C.邻之厚,君之薄也 D.舆薪之不见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赏赐,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孟子主张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够养家活口,安居乐业,然后再以“礼义”来引导民众。
  6.翻译下列句子。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