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6550字。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
  江西省南昌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零模语文试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是黄河农耕文明的反映,是中原农业文明的产物。每侯有一种特定的自然现象。七十二候不是一个一个简单现象的描述与记载,是和大自然完全融在一起的综合的观测结果,也是长期历史总结的结果。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诞生于农耕时代,它所包含的大科学的基本要素仍然正。节气和物候的描述即使在今天也是准确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为我们研究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化提供了一个很精准的坐标,我们现在说气候异常不异常,就是根据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它对世界的贡献非常大,所以是大科学。
  (摘编自《这是大科学!听丁一汇院士给你讲二十四节气的当代意义》)
  材料二: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一书收入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徐立京用三年时间创作的80余篇文字作品。作者希望当今忙碌的年轻人能把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作为切入点,更好地感悟自然、感悟生命,获取奋斗力量。
  徐立京谈观察和感悟七十二候的三点原因:首先,它是一套大科学。而不是一个古老的已经失去现实价值的东西。她提到采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时,他谈到,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是大思维、大科学,是中华民族认识宇宙变化的系统思维的体现。其次,它所蕴含的中国文化智慧是有生命力的。作家王蒙说,七十二侯是一个非常厚重的文化时空的隧道。最后,它蕴含了宇宙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生命观。从大自然无数的现象中选出的72种物候都可代表天地万物、四时变化。几年来,她对这一文化体系进行了系统的学习、观察和思考并时刻保持着恭敬之心。
  书中也收入当代中国抽象画家徐冬冬以“二十四节气七十三候”为主题创作的140余幅抽象画,这些作品的制作历时五年,艺术家春天采集甘露,夏天收集雨水,秋天将风沙与颜料混合,冬天取用晴雪。徐冬冬提到当西方文化独大的时候,另外的一种文化就要与其平衡。实现这种平衡,是中国文化进入世界的外因。而内因则是博大精深的数千年的中华文明。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是我们中国人的一个精神源头,也是生命能量的一种体现。
  (摘编自《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作者徐立京、徐冬冬访谈)
  材料三:
  大火西流又立秋,凉风至透内房幽;一庭白露微微降,几个寒蝉鸣树头。
  一瞬中间处暑至,鹰乃祭鸟谁教汝;天地属金始肃清,禾乃登堂收几许。
  无可奈何白露秋,大鸿小雁来南洲;旧石玄鸟都归去,教令诸禽各养羞。
  自入秋分八月中,雷始收声敛震宫;蛰虫坏户先为御,水始涸兮势向东。
  寒露人言晚节佳,鸿雁来宾时不差;爵(雀)入大水化为蛤,争看篱菊有黄花。
  休言霜降非天意,豺乃祭兽班时意;草木皆黄落叶天,蛰虫咸俯迎寒气。
  4.下列说法,与材料三相关内容不符合的一项是(     )
  A.立秋时分,暑气消退,凉风来袭,带来幽幽凉意:
  B.白露时分,温差增大,秋寒渐起,寒蝉鸣于枝头。
  C.秋分时分,雷声渐稀,小虫封洞,水量逐渐下降
  D.霜降时分,豺狼多食,草木枯黄,小虫进入冬眠。
  5.下面对材料一、材料二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虽然诞生于农耕时代,但其描述与记载的节气和物候仍为当下气候研究提供了唯一精准坐标。
  B.从自然现象中选出的72种物侯,不仅代表四季的变化,而且能启发我们从科学角度认识生命和宇宙。
  C.画家徐冬冬以“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为主题进行抽象画创作,其创作作品的原料采自物候中完全不同的自然事物。
  D.二十四节气七十二侯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体现,它与西方文化认识世界的角度不同,但对世界文化贡献巨大。
  6.徐立京、徐冬冬精心创作《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一书,给我们继承传统文化带来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
  江西省2023届新高三入学摸底考试语文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近年来,我国文化事业进入大规模应用现代科技的新阶段,现代科技使文化的魅力更加动人。
  科技能把种种不可思议的奇思妙想变成现实,让美好的寓意格外彰显。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以其简约大气、未来感十足的表演令全世界惊艳,600多名小演员在雪地上奔跑时,由光影虚拟的雪花伴随着孩子们奔跑,营造出温馨浪漫的氛围;奥运五环冰雕破冰而出的那一幕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