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670字。
《乡土中国》第4课时:家族绵续与男女有别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教学目标
1.梳理《家族》《男女有别》两章内在关联,提高文本梳理能力。
2.对比阅读,深入理解乡土社会家庭内部结构和感情定向特点,提升思辨能力。
整体要求
读进去(读懂):
①梳理各章内容(主旨、层意、概念)
②理清各章关联
读出来(审视):
不同观点,对话碰撞,形成独立判断
一 快速通读文章,梳理各章内容要点
第六章《家族》
主要内容是以西洋家庭特点为对照,分析中国乡土社会家庭的特点。中国乡土社会家庭没有严格团体界限,在父系方面可以无限扩大,除了生育任务之外,还经营政治、经济、宗教等长期绵续性事业;中国乡土社会家庭中,主轴是父子之间、婆媳之间,是纵的,夫妻是配轴,又因家是绵续性事业社群,强调纪律,排斥感情,所以夫妻两性感情是淡漠的。可联想《乡土中国》第一章,乡土社会的性质(不流动、聚村而居、村与村之间孤立隔膜、熟人社会) 。
第七章《男女有别》
主要讨论乡土社会感情定向的问题。指出为了分工合作,乡土社会的感情定向是偏向同性交往,遏制男女交往。
2.填出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第6章
答案 ①事业 ②父子、婆媳 ③夫妻
第7章
答案 ①亚普罗式 ②浮士德式
3. 两章之间是怎样的逻辑关系
第六章、第七章都是讨论乡土社会下的群己关系,但第六章侧重于对家族的功能和特色进行描述,以描述现象为主;而第七章则引进阿波罗式与浮士德式这两个人类学概念,借此来分析乡土社会家族是单系主轴的原因所在。
前一章是描述现象,后一章是分析原因,二者构成由果溯因的因果关系。
4.两篇文章内容总结(详见课件)
中西家庭对比
二 理解概念
1.亚普罗式的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种文化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人不过是去接受它,安于其位,维持它。
2.浮士德式的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种文化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把前途看成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的变;恋爱是一项探险,是对未知的摸索,恋爱的持续依赖于推陈出新,不断地克服阻碍,也是不断地发现阻碍,要得到的是这一个过程,而不是这一过程的结果。
三 探讨问题
1.联系实际,谈谈传统社会的重男轻女现象
传统社会非常看重家族血统的绵续,几乎所有家庭都以家大业大、子孙繁多为荣,在男婚女嫁的情况下,能延续香火的只有男性后代。因此,重男轻女就成了传统社会的普遍现象。
2.4~7章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它们在全书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第4章揭示了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差序格局”,而第5、6、7章则深入探讨了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