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4010字。
陕西省汉中市2022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化景物为情思,这是对艺术中虚实结合的正确定义。以虚为虚,就是完全的虚无;以实为实,景物就是死的,不能动人;唯有以实为虚,化实为虚,就有无穷的意味,幽远的境界。清人笪重光《画荃》说:“实景清而空景现”“真境逼而神境生”“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清人邹一桂《小山画谱》说:“实者逼肖,则虚者自出。”这些话也是对于虚实结合的很好说明。艺术通过逼真的形象表现出内在的精神,即用可以描写的东西表达出不可以描写的东西。
我们举一些实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三岔口》这出京戏,并不熄掉灯光,但夜还是存在的。这里夜并非真实的夜,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在观众心中引起虚构的黑夜,是情感思想中的黑夜。这是一种“化景物为情思”。《梁祝相送》可以不用布景,而凭着演员的歌唱、谈话、姿态表现出四周各种多变的景致。这景致在物理学上不存在,在艺术上却是存在的,这是“无画处皆成妙境”。这不但表现出景物,更重要的结合着表现了内在的精神。因此就不是照相的真实,而是挖掘得很深的核心的真实。这又是一种“化景物为情思”。
诗人欧阳修有首诗:“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赖客思家。”这里情感好比是水,上面飘浮着景物。一种忧郁美丽的基本情调,把几种景致联系了起来。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于是成就了一首空灵优美的抒情诗。
《诗经•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前五句堆满了形象,非常“实”,是“错采镂金、雕缋满眼”的工笔画。后二句是白描,是不可捉摸的笑,是空灵,是“虚”。这二句不用比喻的白描,使前面五句形象活动起来了。没有这二句,前面五句可以使人感到是一个庙里的观音菩萨像。有了这二句,就完成了一个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美人形象。
近人王蕴章《燃腊余韵》载:“女士林韫林,福建莆田人,暮春济宁(山东)道上得诗云:‘老树深深俯碧泉,隔林依约起炊烟。再添一个黄鹂语,便是江南二月天。’有依此绘一便面(扇面)者,韫林曰:‘画固好,但添个黄鹂,便失我言外之情矣。’”在这里,诗的末二句是由景物所生起之“情思”,得此二句遂能化景物为情思,完成诗境,亦即画境进入诗境。诗境不能完全画出来,此乃“诗”与“画”的区别所在。画实而诗为画中之虚。虚与实,画与诗,可以统一而非同一。
以上所说化景物为情思、虚实结合,在实质上就是一个艺术创造的问题。艺术是一种创造,所以要化实为虚,把客观真实化为主观的表现。清代画家方士庶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画家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在笔墨有无间。”这就是说,艺术家创造的境界尽管也取之于造化自然,但他在笔墨之间表现了山苍木秀、水活石润,是在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是一个有生命的、活的,世界上所没有的新美、新境界。凡真正的艺术家都要做到这一点,虽然规模大小不同,但都要有新的东西,他的作品才能丰富世界,才有价值,才能流传。
(摘自宗白华《美学散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京剧《三岔口》通过演员的表演在观众心里构成的情感上的黑夜,达到了“无画处皆成妙境”的效果。
B.艺术作品往往会通过对形象的逼真刻画来表现其内在的精神,即用能够描写的事物表现不能描写的事物,由此可见,艺术更注重虚构。
C.艺术家创造的境界来自客观世界,但区别于客观世界,规模无论大小,都要有新的东西,惟其如此,作品才得以流传。
D.“实者逼肖,则虚者自出”等句子说明艺术只要通过对形象的逼真刻画就可表现其内在的精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总分总式论证结构,主体部分则采用并列式论证结构,论据充分,条理清晰。
B.文章引用戏剧、诗歌、雕塑、绘画等多个艺术领域的材料,探讨了在艺术作品中“化景物为情思”的思想。
C.文章引用王蕴章《燃腊余韵》中记载的材料是为了说明诗境和画境可以统一而非同一。
D.文章论述深入浅出,既体现了美学的理论高度,又对艺术创造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下列说法中,对“虚实”关系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既是描写祠堂内的景物,也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怀念。表面写景,内里却是抒情。
B.柳永《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通过对景物的实写,表达词人对朋友的留恋之情。
C.范仲淹《苏幕遮•怀旧》中“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借芳草怀远,兴寄离愁,以无情衬出有情,化景物为情思。
D.《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将景物高度凝聚为哀恻动人的情思,来衬托回乡途中士卒的复杂心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多边进程遭遇挑战……世界正处在新的十字路口,国际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联手应对挑战,实现共同发展。
中国一直主动承担与国情相符合的国际责任,积极推动绿色转型,不断自主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力度。日前,中国郑重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提出一系列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