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7120字。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匦
太后(武则天)欲周知人间事,鱼保家上书,请铸铜为匦以受天下密奏。其器共为一室,中有四隔,上各有窍,以受表疏。可入不可出。太后善之。
乃铸铜匦四,涂以方色,列于朝堂:青匦曰“延恩”,在东,告养人劝农之事者投之;丹匦曰“招谏”,在南,论时政得失者投之;白匦曰“申冤”,在西,陈抑屈者投之;黑匦曰“通玄”,在北,告天文、秘谋者投之。常以谏议大夫及补阙、拾遗【1】一人为知匦使,专知受状,以达其事。事或要者,当时处分;余出付中书及理匦使据状申奏。理匦使常以御史中丞及侍御史【2】一人为之。知匦使掌申天下之冤滞,以达万人之情状。
未几,其怨家投匦告保家为敬业作兵器,杀伤官军甚众,遂伏诛。太后自徐敬业之反,疑天下人多图己。又自以久专国事,且内行不正,知宗室大臣怨望,心不服,欲大诛杀以威之。乃盛开告密之门。有告密者,臣下不得问,皆给驿马,供五品食,使诣行在【3】。虽农夫樵人,皆得召见,廪【4】于客馆。所言或称旨,则不次【5】除官,无实者不问。于是四方告密者蜂起,人皆重足屏息。
武后末年,太子虽还东宫,政事一不与,大臣畏祸无敢言。苏安恒投匦上书曰:“陛下膺先圣顾托,受嗣子揖让,应天顺人,二十余年,岂不闻虞舜褰裳【6】、周公复辟事乎?今太子孝谨,春秋盛壮,使统临宸极,何异陛下身抚天下哉!胡不传位东宫,休安圣躬?”书奏,后虽猜克,不能无感,乃召见赐食,厚慰遣之。
穆宗长庆三年,理匦使谏议大夫李渤奏:“今后有投匦进状者,请事之大者奏闻,次申中书门下,小者各牒诸司处理。处理不当,再来投匦者,即具事闻奏。如无理妄诉,本罪外加一等。”从之。
文宗开成三年八月,谏议大夫知匦使事李中敏奏:“应旧例,所有投匦进状及书策文章,皆先具副本呈匦使。臣以为本置匦函,意在使冤滥无告有司不为申理者,或论时政,或陈厉害,宜通其必达之路,所以广聪明而虑幽枉。若使有司先见,裁其可否,即非重密其事,俾壅塞自申于九重之意也。臣伏请今后所有进状及封章,臣但为引进,取舍可否,断自中旨【7】,庶使名实在兹,明置匦之本意。”敕旨,依奏。
(取材于《资治通鉴》《新唐书》《唐六典》《唐会要》,有删改)
注释:【1】谏议大夫及补阙、拾遗:谏官。【2】御史中丞及侍御史:监察官。【3】行在:天子所在的地方,这里指武太后住地。【4】廪:供应饭食。【5】不次:不依寻常次序。犹言超擢,破格提拔。【6】褰裳:提起衣服,喻帝王让位。【7】中旨:皇上的诏令。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后欲周知人间事 周:遍,尽。
B.则不次除官 除:授,拜。
C.陛下膺先圣顾托 膺:接受
D.所以广聪明而虑幽枉 聪明:智力发达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乃铸铜匦四 乃召见赐食
B.事或要者 或论时政
C.虽农夫樵人 后虽猜克
D.太后自徐敬业之反 请事之大者奏闻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抑屈者投之 想要陈诉冤屈的投给它
B.余出付中书及理匦使据状申奏 腾出多余的时间和精力让中书令和理匦使依据情状申奏皇上
C.小者各牒诸司处理 小事交给各有关部门处理
D.即非重密其事,俾壅塞自申于九重之意也 既不能引起重视也不能为其保密,达不到让被堵塞言论的人能自己向皇上申诉的目的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匦由铜铸,共四个,分涂青丹白黑四色,列朝堂东南西北四面,对应接收四种不同类型的诉状。依据匦制,鱼保家的怨家应投丹匦,苏安恒应投黑匦。
B.鱼保家建议创置匦,自己也不能幸免,遭反噬成为投匦制度的牺牲品;苏安恒投匦建议太后让位于太子还能得到敬重对待。匦上发生的史事耐人寻味。
C.知匦使由谏官担任,其职责是受理诉状,下情上达,使言路畅通;理匦使以监察系统的官员充使,其职责是负责处理投书事状,或将投状申奏给皇上。
D.随着时间的推移,投匦制度也在不断地作出调整和完善,如出台分类处理投状的办法,打击无理妄诉的行为,取消不符合置匦初心应先具副本的规定。
5.提取、综述有关“匦”的核心信息,给“匦”拟写一则说明性词条。词条须包含:①性质含义;②背景目的;③效果影响。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原 法
三代以上有法,三代以下无法。何以言之?二帝、三王知天下之不可无养也,为之授田以耕之;知天下之不可无衣也,为之授地以桑麻之;知天下之不可无教也,为之学校以兴之,为之婚姻之礼以防其淫,为之卒乘之赋以防其乱。此三代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