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4380字。
成都市郫都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第一次阶段检测
语 文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科技是艺术之根,艺术是科技之窗。科技与艺术,自古以来就是和谐共生的“对偶体”,是李政道所言的“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方面,艺术以科技“见证者”的鲜活形式记录了科技进步及其社会生产力的杠杆效应等丰富内容;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及其巧夺天工的实践激发出艺术创作的豪情,并带给人们造物、文境、艺术乃至哲理的思考。
②作为文学艺术的乘槎[注]诗词也不例外。与文献资料、考古实物、图像信息等互为印证,乘槎诗词描摹出一幅中国古代纺织机具及其科技的进化图谱,书写了我们先民不屈服于命运致力于航海巡天的心路历程;反过来,纺织机具、火药火箭和航运航海等科技的进步激发了乘槎诗词的创作,平添了自信豪迈的同时,也丰富和深化了科学理性的批判传统。
③乘槎天河河畔,既是织女文化的艺术想象,又是中国古代有关航天的科幻。从庄周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九万里的“逍遥游”、屈原“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的飞天梦,到《西游记》孙悟空驾轻就熟的“筋斗云”……“御风而行”的航天梦,在我们祖先心灵深处从未中断。为了实现这一梦想,万虎设计出“载人火箭”,并躬身实践,甚至献出了生命!
④东汉张衡《思玄赋》发挥了乘槎天河、巡航宇宙的瑰奇想象:“观壁垒于北落兮,伐河鼓之磅硠。乘天潢之泛泛兮,浮云汉之汤汤。倚招摇、摄提以低回剹流兮,察二纪、五纬之绸缪遹皇。”张衡不囿于直白的想象,而是力图以科技为工具实现这一梦想,“独飞木雕”这一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由此横空出世。张衡的航天梦,是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⑤“抢风”这一航海科技的突破,实现了人类对自然力的驾驭,“御风而行”的远洋航行从此成为现实。加之科技创新托起的发达的纺织生产,以泉州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纺织、火箭、航海等科技的进步,反映在文学艺术上便是宋代乘槎诗词创作的空前繁荣。
⑥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成就投射到明清乘槎诗词当中,一大突出特点是将乘槎天河回归人间航海。这样一种别样的自信,始自费信《星槎胜览》。该书不是乘槎上天的科幻而是记录随郑和下西洋的事迹。从海上丝绸之路到郑和七下西洋,借风甚至逆风的“御风而行”及其往来大洋的航海成就激起中国古人的无比自信,所以才会有明钱宰《拟古》其四“飘然溯长风,乘槎犯斗牛”的冲天豪情!从明唐顺之《送高行人使琉球》“天王玉册颁三殿,汉使星槎下百蛮”、清汪懋麟《得舟次二兄琉球使还消息》其一“闻道乘槎客,安流实快哉”等诗句可知,出使往返琉球等“百蛮”的航海实践已经取代了乘槎天河的纯粹想象。与此相应,“观织”也从天上的想象转换到人间的活动。山西高平北宋开化寺壁画“太子观织图”绘有善友太子观摩人间纺织的佛经故事,图中的织机、纺车等是当时山西地区纺织的真实写照。与太子人间观织同时,北宋司马光《春贴子词•皇太后阁六首》其二也有表述:“暖日初添刻,柔风乍袭衣。弄孙时哺果,观织屡临机。”
⑦“制天命而用之”!乘槎天河、河畔观织,从天上到人间,从想象到探索,历代乘槎诗词不仅是中华先民遨游九天的一部天问史诗,更是认识自然、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航天梦的科技实践。
⑧中国航天,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乘槎巡天梦想终于变为现实,也完成了现代科技与古老艺术的大统一。
(摘编自任春光、杨小明《乘槎诗词中的科技与艺术》)
【注】槎(chá),竹,木筏。乘槎,指登天。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自古至今,科技与艺术关系密切,两者的起源相同,艺术记录了科技进步等内容,科技进步可以激发艺术创作的豪情。
B. 科学技术及其实践可以激发艺术创作 豪情,作为文学艺术的乘槎诗词,自然也同样受到了科学技术的影响。
C. 乘槎诗词虽描绘出了古代纺织机具及其科技的进步,但只能做文献资料、考古实物、图像信息的辅助参考资料。
D. 中国古代多有对飞天、航天梦的描写,乘槎天河、河畔观织是中国织女文化艺术和古代航天科幻的发轫。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第一段阐述科技与艺术二者之间 关系,引出下文对乘槎诗词与科学技术发展关系的论证。
B. 文章举庄周、屈原的诗文以及《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等例子主要论证中国古代的飞天梦从未中断的观点。
C. 文章引用北宋司马光的诗词论证了乘槎天河与河畔观织从天上的想象转换到人间活动的观点。
D. 文章第六段从“乘槎天河”和“河畔观织”两个角度,论证了乘槎诗词中科技与艺术同频共振的关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张衡在《思玄赋》中大胆想象乘槎天河、巡航宇宙,并力求以科技实现这一梦想,于是“独飞木雕”横空出世,使航天梦实现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B. 宋代乘槎诗词创作空前繁荣,其原因是“抢风”这一航海技术的突破,实现了人类对自然力的驾驭,使“御风而行”的远洋航行从此成为现实。
C. 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成就在明清乘槎诗词中得到投射,让乘槎天河的艺术描写从天上回到了人间,大洋航海成就激发了中国古人的自信。
D. “神舟”“嫦娥”“玉兔”“天宫”等航天工程,既将华复先民遨游九天的愿景变为现实,也使现代科技烙上丰富鲜明的中华文化的印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什么才是“国潮”?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在2019年11月发布的《中国之潮——国潮研究报告》指出,“国潮”需要涵盖以下三个元素:一是需要有中国特色。无论是来源于中华文化,还是带有中国特色技术的标签,这是“国潮”产品区别于其他产品的基础因素,也是核心。二是“国潮”需要符合前沿审美和技术趋势,尤其关注新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