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520字。
课题:短歌行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教学时数:第 学月 第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读懂诗歌的意义,读出诗情
过程与方法:
仔细品味语言,鉴赏写作手法,从而体味忧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以“忧”为线索,揣摩诗歌情绪变化,理解作者的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重点:
鉴赏诗歌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运用典故及点化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班班通
教学过程:
【课前读】大声朗读《短歌行》及文后注释
【明确目标】
1、鉴赏诗歌的写作技巧
2、运用典故及点化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自主学习】
1、自主阅读第三单元单元提示,了解单元整体情况,了解单元学习目标,感受本单元人文主题“生命的诗意”。
2、了解体裁。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分为“长歌行”和“短歌行”。
长歌、短歌是指曲调长短而言。
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3、自主了解作者生平和本诗歌创作背景。
了解作者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
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
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
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据考证,这首诗作于曹操晚年,大败赤壁之战后,当年曹操已经53岁了,年事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原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廷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