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400字。 16赤壁赋
一、基础知识积累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举酒属客 属:劝请。
羽化而登仙 羽化:飞升成仙。
B.倚歌而和之 和:和谐。
山川相缪 缪:同“缭”,盘绕、围绕。
C.知不可乎骤得 骤:屡次。
而卒莫消长也 卒:终究。
D.相与枕藉乎舟中 相与:互相。
洗盏更酌 更:更替。
答案:A
解析:B项,“和”指同声相应,唱和;C项,“骤”,一下子,很轻易地;D项,“更”,再。
2.下列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B.抱明月而长终
C.而卒莫消长也
D.纵一苇之所如
答案:A
解析:A项,“冯”同“凭”,乘。
3.下列加点的词,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羡长江之无穷" @"②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B.{■("①凌万顷之茫然" @"②歌窈窕之章" )┤
C.{■("①哀吾生之须臾" @"②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
D.{■("①驾一叶之扁舟" @"②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
答案:B
解析:B项,“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或失意的样子。“窈窕”,古义,指《诗经•陈风•月出》中的句子;今义,(女子)文静而美好。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这是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
B.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切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
C.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历史作答,客人的回答表现了一种浪漫主义思想,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中积极进取的一面。
D.第4段是苏轼针对客的人生无常的感慨而陈述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实则也是宽慰自己。这里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答案:C
解析:C项,应该是“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宋]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蒣芋①,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俛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