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7100字。
人文启蒙:不休止的精神接力
——就人文精神教育与上海交大教授夏中义先生的对话
刘 晗 
刘  晗:从传统到现代,中国社会可以说正在经历的是一次大规模、全方位而又漫长的转型。这次转型涉及到包括经济层面、制度层面、文化层面的诸多问题。就拿我们工作与学习的大学来说,它同样也面对着这些问题。中国现代大学体制的建立可以说是源于对西方现代性的回应与引进。中国传统社会是以科举制为中心的一套育人体制。但科举制在清末受到现代性的强烈冲击而溃灭了,在中国,代之而起的是现代大学体制。我们现在的大学体制是从西方引进的。这无论是从大学的命名,还是从大学里面的科系设计来看都是如此。在西方,大学在相当意义上,可以说是培养社会知识精英、造就个体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的摇篮。以西方大学体制及其功能作为参照,来探讨中国当下大学体制与大学生人文精神养成的问题,我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夏中义: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当它刚从中世纪欧洲崛起时,是以“精神城堡”的姿态,而不是“职业培训所”的招牌昭示于世的。于是,人们也就有理由期待当今中国的大学也成为大学生精神成人的场所。但在实际上,我们大学所应有的这一重要功能远没得到发挥。现在社会一般怎么看大学,可从每年高考前的填报志愿见出。高中毕业生怎么填报第一志愿是一个象征。社会流行什么,往往作为某种观念,无形但又深深地渗到学生及其家长的脑海,成为他们填报志愿时的重要参照。九十年代以来,中国高校有些专业非常吃香,比如经济、外贸、会计、外语、法律、行政管理等。这些专业为什么能受到学生与家长的青睐?这与中国社会自九十年代发生的重大变化有关。因为九十年代中国经济体制发生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经济体制转型成了影响中国社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经济对于老百姓来说,首先意味着收入的多少,能否脱贫。而孩子上大学,毕业后找一份不错的工作,有不错的收入,这几乎成了无数民众对大学的民间想象。这自有其价值的正当性乃至历史的合理性,因为底层平民对他们曾经历或仍在忍受的困苦刻骨铭心,他们被穷怕了。也因此,这种风气和观念不免诱导公众把大学仅仅理解成一种培训职业技能的场所。如此一来,大学最重要的功能,即大学应该是弘扬人文精神的旗帜,大学更应该是大学生精神成人的摇篮,却不慎被忘却。当下社会经济演化所导致的消费主义倾向给大学生的精神成人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大学生进高校后,在精神成人方面做得怎么样?应该说,还是欠缺和不够的。目前,大学及其职能部门的工作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导向;二是心理调节。但这同我所说的,为大学生精神成人提供全方位、几近全息的优质的思想资源不是一回事。大学生精神成人,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养大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价值判断以及一种普世性的人文关怀。但当今大学并没有一门有关大学生如何精神成人的课程。什么叫精神成人?在孩子成人、大学生成人问题上,通常有两种理解:一是生物学层面上的成人——孩子长到十六、七岁了,个儿长高了,进入青春期了,要多多增补营养,以利于孩子“成人”。这一点几乎每个家长都明白,只要家庭尚未拮据到连吃饱饭都成问题,一般都很注意在孩子的青春发育期增补营养。这是生物学层面的成人。现在高中学校还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