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320字。

  齐桓晋文之事
  一、基础知识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若隐(yǐn)   孝悌(dì)
  邹人(zōu) 莅临(lì)
  B.开辟(pì) 觳觫(hú)
  忖度(dù) 褊小(biǎn)
  C.挟嫌(xié) 畜养(xù)
  庖厨(páo) 庠序(xiáng)
  D.鸡豚(tún) 便嬖(biàn)
  商贾(gǔ) 胡龁(hé)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无罪而就死地    就:走向
  B.挟太山以超北海 超:超过
  C.度,然后知长短 度:丈量
  D.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恒:固定不变的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不敏:愚钝。谦辞
  B.俯不足以畜妻子 妻子:妻子和儿女
  C.申之以孝悌之义 孝悌:善事父母,敬爱兄长
  D.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是故:就是这个缘故
  4.下列对文中相关语句句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惟救死而恐不赡。——这样,只把父母、妻子、儿女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来不及。
  B.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哪有仁爱的人在统治期间,陷害百姓却有所作为的呢?
  C.奚暇治礼义哉?——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
  D.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不遵守礼义法度,无所不为。
  二、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8题。
  孟子见梁惠王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①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孟轲,驺②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注①梃:棍棒。②驺(zōu):同“邹”。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