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1790字。
河北省九师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我看来,中国诗歌精神的密码就在这么一句话里;诗言志。朱自清先生曾称之为中国诗歌的“开山的纲领”,但我觉得还不限于此,这应该是诗歌的最高标准和黄金律令。
“诗言志”在很多古代典籍中都有记载,“诗以言志”(《左传》)、“诗以道志”(《庄子》)、“诗言是,其志也”(《荀子》)、“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尚书》)、“诗,言其志也”(《礼记》)。“诗者,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可见,在先秦前后,“诗言志”已成为诗歌共识。
那么,如何理解“志”?许慎《说文解字》曰:“志,意也。从心,之声。”志可以理解为意愿、意向、意义,思想等等意思,总之,属于精神性范畴。也有把情志即情感和思想统一起来理解的,唐孔颖达称:“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但我以为,相对而言,情是个人性的,志就包含他者及社会的视角。情是个人发动,志就有指向,有针对性,需要对象,需要协调,需要方向,还需要接纳。“志”更具公共性因素。所以,我觉得“诗言志”,可以理解为表达情怀、理想和志向,倡导某种价值,弘扬某种精神。
“诗言志”,诗来源于情感,但应该超越于一般情感的。超越,建立在情感之基础上,本身就包含了情感元素。诗是文字的最高形式,不能等同于一般的情感抒发情绪宣泄,诗应该有更高的使命,那就是“诗言志”。这就像郭店楚简里称:“道始于情。”我觉得不言自明的应该还有一个判断,那就是:道高于情,或道超越情。“诗言志”长期被看作儒家过于重视教化功能的僵化思维结论,就像“尊道守礼”一度被认为与人情世故的日常生活方式相对立一样,其实,“道”和“礼”本身就是建立于生活实践基础之上的。
因此,我们可以如此论断;诗缘情是诗之基础,诗言志才是诗之超越,或者说诗之要求,诗之标准。“道始于情”“道生于情”,精神的源头其实是情感。情感不加控制,就流于欲望本能;情感经过疏导,就可能上升为“道”或者“理”,并可能最终转化为精神。因此,唯有“诗言志”,诗歌才能成为精神的传道者和弘扬者,成为精神性的来源,并具有繁衍能量和升华能力。
屈原就是践行“诗言志”的典范,是中国诗歌精神的最早代表人物。诗人是世界的立法者,屈原为这个世界立法。他追求灵魂的高贵和人格的完美,为了理想拒绝同流合污,宁愿舍生取义,其诗歌所传递的价值观,显现强大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感染力。
屈原的《离骚》最能体现这种高贵而昂扬的诗歌精神,诗人从自己的出身、姓名以及爱好谈起,“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屈原忧国忧民:“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自我发现自我确证自我肯定,并不断自我修行,超越自己:“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表达自己坚定的意志和决心:“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通过《离骚》等诗歌,最终呈现出一种理想人格的典范,体现了诗歌精神的力量,实现了“诗言志”的真正价值。
(摘编自李少君《“诗言志”新论》)
材料二:
屈原在《离骚》这首两千四百多字的鸿篇巨制之中反反复复地陈述他希望楚国美好强盛的愿望,在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之中,他曾设想过退而自保,独善其身:也有人劝他去国远游,另寻出路,但经过一番上天入地的追寻之后他仍然不肯放弃自己的愿望,最后终于说:“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在这首长诗里,诗人用情的态度之中包含着一种殉身无悔的执着感情,即所谓“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后世诗人继承了《离骚》的这种精神,他们在诗歌中不但以这种顽强执着的态度去追求理想的政治和理想的社会,也以这种顽强执着的态度去追求理想的人格和理想的爱情,从而在世上留下了很多感人至深的诗篇。
与“殉身无悔”的态度相联系的,就是“上下求索”的精神。屈原说:“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意思是:让太阳走得慢一点吧,不要这么快就消失;因为道路是如此遥远,我将上天入地去寻求。屈原要寻求的是什么?是能使楚国繁荣强盛的贤君贤臣、开明的政治和美好的品德。然而他所得到的却是失望的悲哀——“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绁马;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屈原所追求的理想是最高远,最完美的,因此也是最难以达到的,但正是由于人类有了这样的追求,所以人类才有希望。
最可悲的事情无过于所有的人都放弃了追求,就像陶渊明在《桃花源记》结尾所说的“后遂无问津者”对整个社会来说,那才是一件最可怕的事情。在中国诗歌里,追求的精神也被诗人们从《离骚》那里继承下来了。
(摘编自叶嘉莹《<离骚>,用热烈执着的感情拨动心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认为,“诗言志”不仅是中国诗歌的“开山的纲领”,还是中国诗歌的最高标准和不可动摇的法则。B.材料一认为,重视诗歌的教化功能并将情感上升为精神,对诗歌达到“诗言志”的要求和标准至关重要。C.《离骚》表现出的忧国忧民精神、对自我的肯定和超越、坚定的意志等内容,正是“诗言志”的重要体现。D.陶渊明认为,所有人都放弃了对像桃花源一样美好的社会的追求,是整个社会最可悲也最可怕的事情。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许慎和孔颖达都认为“诗言志”属于精神性范畴,但二人在对“情”和“志”关系的理解上,意见不同。B.“诗言志”之所以会被误解为是儒家僵化的思维结论,主要是因为“志”建立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
C.“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寄寓了陆游壮心未遂的愤懑之情,是对屈原诗歌精神的继承。
D.“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具体描述屈原希望楚国强盛的愿望,体现他殉身无悔的追求精神。
3.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开门见山,提纲挈领,指出文音的中心论点,“诗言志”是中国诗歌精神的“密码”。
B.材料一提到郭店楚简里“道始于情”的说法,有助于读者理解诗来源于并超越于情感这一观点。
C.材料一第四、五两段通过分析诗、情感、精神三者的关系来论证文音中心论点,逻辑严密。
D.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屈原和《离骚》,都肯定了屈原的人格和精神,《离骚》都是作为论据出现。
4.结合材料一,说说作者对“诗言志”的理解。(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少君认为,屈原的诗歌“实现了‘诗言志’的真正价值”请结合材料二加以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铁木前传(节选)孙犁
黎老东很高兴地带着亲家傅老刚到他那新宅子里去看他打制的大车。
“亲家你看,就等你来了。”黎老东兴奋地说,“明天,咱们就在这院里支起炉灶来。你看,这院子多么豁亮,做起活儿来多醒脾!”
“真是好哩。”傅老刚说,“就是在这里开个木货厂,也满宽绰呢。”
“打上这辆车,我也就该休息了。”黎老东十分得意地说,“你知道,现在运销很赚钱,车轱辘儿一动,就是大把的票子。天津解放了,老大挣钱也多了,你看,刚一进冬天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