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2750字。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一次阶段测试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题(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深秋时节,金风送爽。黄浦江畔再迎世界级盛会。
  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于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举行。来自国家展参与方及国际组织的相关负责人表示,进博会是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已成为各国携手发展、加深合作的重要平台。
  一种理念之所以应者云集,是因为它引发了携手同行、共享发展的时代共鸣。不断扩大开放的中国方案,不仅统筹了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而且着眼于人类发展的未来。它始终是中国向世界发出的强有力的声音。
  中国主张,八方响应。此次进博会,点燃了全球共赴“东方之约”的热情。“不来中国,哪里有明天?”,一位参展商的心声,已然成为普遍共识。
  开放的大门越大,世界就越了解中国,中国也才能更加积极地走向世界。“引进来”和“走出去”齐头并进,“买全球”和“惠全球”并驾齐驱。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进步的辉煌历程再次表明:开放,始终是解码兴衰荣辱的关键钥匙。
  虽已走过千山,但仍需踏过万水。持续扩大开放,就是要让中国在更大范围走向世界、更高层次融入世界,为中国的改革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为人类的和平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开放的平台,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对于这个理念,我们不仅是提出者,更是实践者。
  (谢伟锋《进博会,让开放的中国更受欢迎》)
  材料二:
  律回春渐,新元肇启。拥有近14亿人口的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不仅将是中国发展进程的里程碑,而且将是世界历史进程的里程碑。世界共同见证,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势不可挡,书写着人类发展史的瑰丽篇章。迈入2020年,中国吹响了冲锋号,嘹亮的声音感动世界。
  历史的脚步映照未来。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的中国,必定能够不断走向新辉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盛典令世界难忘,点赞中国日益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热现象”。德国《时代周报》记者费利克斯•李在北京南站采访时发现,如今对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列车感到好奇、忙着拍照留影的,已基本只有外国人,中国乘客对领跑世界的这一高铁体系,已是习以为常。不久前,嫦娥四号任务团队获得英国皇家航空学会颁发的年度团队金奖,嫦娥四号探月任务获得月球村协会颁发的优秀探月任务奖。“展望未来,中国将继续保持强劲的竞争力。中国仍将是一个全球参与者。”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网站近日发表的文章着重强调了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影响力。
  中国以自身发展为世界和平、稳定和繁荣不断增添正能量,中国的感召力、影响力、塑造力持续提升。同中国建交国家总数已上升至180个,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国家和国际组织越来越多,文件总数已升至199份。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中国携手全球伙伴开拓共同发展之路,造福各国人民。2020年,是中俄科技创新年、中印人文交流年、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年、中国文莱旅游年……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的交流、互鉴丰富多彩,必将进一步增进友谊、深化合作。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坚持互利共赢,坚守国际公平正义,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提供新动力,成为维护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中流砥柱。一年来,从出台外商投资法、发布新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继续降低进口关税、放宽外资银行和保险公司准入条件、增设6个自贸试验区,到举办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对外开放不断迈出新步伐。中国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坚定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坚定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基石的多边贸易体制。拉美社刊文指出,中国的全球影响力不断增强,面对世界逐渐抬头的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中国捍卫和平与包容的国际机制,展示了自己的影响力和领导力。希腊总统帕夫洛普洛斯指出,在当今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国主张和平、和谐和平衡,“为解决各种全球性问题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借鉴和方案”。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有风平浪静,也有波涛汹涌。我们不惧风雨,也不畏险阻。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习近平主席发表的新年贺词,也是面向世界的宣示。踏上新征程的中国,将继续同世界各国人民携起手来,积极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创造人类美好未来而不懈努力。
  (2020年01月02日《人民日报:不惧风雨不畏险阻,坚定不移促进共同发展》)
  材料三:
  中国有近14亿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全球最大,市场规模巨大、潜力巨大,前景不可限量。国际观察人士感叹:“尽管人们担忧中国和美国(西方)之间缺失政治信任度,但中国和美国(西方)之间存在巨大的共同利益。没有一个国家会放弃中国市场。”
  “中国中等收入群体强劲且持续的增长以及收入的递增,将为全球各个行业消费类企业提供巨大的市场机遇。”美国麦肯锡公司发布的报告如是写道。即使是在中美经贸摩擦背景下,特斯拉、通用电气、星巴克等美国企业依然持续增加在华投资。同样引人注目的是,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今年11月在华投资100亿美元的石化基地项目,成为该公司成立150多年来最大规模对外投资项目。
  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累计意向成交金额达711.3亿美元。《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显示,2019年上半年,中国吸引外资730亿美元,继续成为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国和外资流入最多的发展中经济体。这两个“700多亿美元”,代表了世界对中国市场红利和开放程度的认可,代表了对中国经济的信心。
  迎接2020年之际,正是对未来许下心愿之时。中美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是大家的心愿,建设“拉手”而不是“松手”、“拆墙”而不是“筑墙”的开放型世界经济更是大家的心愿。
  (国纪平:《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把握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的历史机遇》,《人民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进博会契合了全球共享发展的时代理念,是中国扩大开放走向世界的最佳举措,引发了全球巨大的参与热情。
  B.越开放,越繁荣,这是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共识。进博会、“一带一路”等举措就是中国对外开放理念的践行。
  C.材料二从历史的角度回顾一年来的成就,指出中国坚持互利共赢,将继续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D.中国市场于世界不可或缺。第二届进博会700多亿美元意向成交额使中国成为外资流入最多的发展中经济体。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外国人对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列车感到好奇、忙着拍照留影,而中国人早已对领跑世界司空见惯。
  B. 中国有14亿人口,市场规模和潜力巨大,一贯坚持互利共赢,坚守国际公平正义,全球影响力不断增强。
  C.材料二、三中的“风雨”“险阻”和“松手”“筑墙”都指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等逆全球化合作发展现象。
  D.中美两国尽管在政治上缺失信任度,但经济上的一些合作依然在加强,可见两国之间的经贸合作存在基础。
  3.下列语句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B.“试图解除中国与全球经济联系的做法……将损害所有国家的经济利益。”
  C.“强不执弱,富不侮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国虽大,好战必亡”。
  D.“未来在撰写我们这个时代的编年史时,亮点很可能就是中国的精准扶贫。”
  4.材料二在论据运用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5.假如你是国外某公司的总裁,要克服阻力来中国投资,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来中国投资的理由。(6分)
  (二)现代文阅读题(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蜘蛛
  陈然
  我发现城市是由高度组成的。城市就是由高度组成的密林。它们笔直陡峭, 像刀刃一样随时准备对我进行袭击。
  来到省城后的第二天,我就受到了这种袭击。包工头把我们带到了七楼,说,今天,你们就从这里干起,一直干到十二层,你们的任务就完成了。我很高兴,等包工头一走,就急不可耐地奔向阳台。我还从未站在城市的肩上看一个城市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