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2200字。
姓名______________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____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绝密★启用前
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
本试卷共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建设韧性城市”。什么是“韧性城市”?按照国际组织倡导地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理事会定义,“韧性城市”指城市能够凭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在当前学术和社会语境下,灾害可以涵盖自然灾害、社会重大影响的事件(如战争)和健康(如疫情)等维度。城市韧性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论点之一,其核心就是要有效应对各种变化或冲击,减少发展过程的不确定性和脆弱性。近年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均有“加强城市应对灾害的能力和提高城市韧性”等相关表述。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危机,让我们对“城市韧性”有了更感性的认识,对城市如何在日益增长且变幻莫测的风险和挑战中正常运行并保持韧性这一议题,有了更理性的思考。一方面,突发疫情的出现,给当下城市空间的定义与使用带来巨大冲击与影响。历史上,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不断重塑城市和社会,并间接促进了现代城市规划的诞生及其演进。疫情期间,城市服务与供给模式发生了全面线上化转变,城市居住,就业、游憩与交通等空间的功能形态与使用模式均面临重新定义。
另一方面,新兴技术对于疫情防控期间城市空间的正常运维使用起关键性作用,实质地支持了政府和城市的正常运行,社区层面的管理、个人层面的适应性生活与工作。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是对一系列泛智慧城市技术的检验。其最终为各级治理者的高效精准治理、医疗工作者的药物研发和病情诊断、公司企业的远程运维以及公众群体的积极参与和反馈等方面提供了重要支持和保障,大幅减少了城市各方面所受到的负面影响,进而在平灾结合下城市空间的弹性与健康使用、脆弱地区或人群的监测预警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从多维度提升城市(空间)的韧性。
在当前技术塑造的“新”城市背景下,多方应对疫情的手段相比2003年的非典时期有着千差万别。比如,大数据不仅是对海量数据的应用,更是对应着思维方式或城市与社会运行方式的改变。从整个疫情应对中,可以看到大数据已经成为居民生活、城市运行的重要参与媒介。比如,人工智能算法实现了医疗资源、社会资源与城市空间很高的匹配,大大提升了医疗工作的效率,自助咨询服务等则体现了其“科技向善”、人性化关怀的一面。再比如,移动通信技术的迭代使得大量日常事务得以线上运行,通过虚拟连接与空间隔离大幅提高了疫情时期公众居家生活的“耐力”。
韧性城市下,不同的城市子系统、不同的研究视角必然导向不同的关注点和侧重点,不过就未来城市空间的创造而言,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传感网与物联网、机器人与自动化系统、智能建造等泛智慧城市技术应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和关注,让我们的城市更有韧性,也让我们在风险和挑战应对中更有信心。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如何让泛智慧城市技术趋利避害,让科技向善,这也是每一个社会主体应该留意的。
(摘编自龙瀛《建设“韧性城市”,提升应对风险挑战能力》)
材料二:
新冠肺炎疫情,让越来越多的城市深切体会到“韧性”的重要性。面对风险,城市要像弹簧一样,能伸能缩,富有弹性和韧劲。做到这一点,必须为城市披上一件高强度、高韧性的现代化“金丝软甲”。提升城市韧性,不仅是一个热门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
最近,许多地方都提出要建设“韧性城市”,强调要重建城市“免疫系统”。此前,许多城市还提出要建设“海绵城市”“抗震城市”。这些固然让人欣慰,但也值得提醒:建设“韧性城市”,要谨防“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注意从概念化走向实质化,从碎片化走向系统化,从应急化走向常态化,从被动、静态、单一的“冲击一反应”型风险应对,走向建设主动、动态、系统的城市韧性体系。要跳出简单的防灾、救灾思维,确立系统、多元的风险防控理念。
为城市披上现代化“金丝软甲”,是一篇提升城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文章。缺乏风险意识,不注重城市韧性建设是任性的,把“韧性城市”建设“概念化”“口号化”“形式主义化”,同样也是任性的。建设“韧性城市”,既不能搞“刻舟求剑”式的保守僵化,又要避免“叶公好龙”式的表面文章。要跳出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弘扬真抓实干作风,持之以恒、一抓到底,以工作韧劲提升城市韧性。建设“韧性城市”是一道新考题、新课题。身为管理者,要虚怀若谷,群策群力,广聚众智,来几场“头脑风暴”,搞一些“大调研”,把蓝图规划的“大写意”写好,把实现路径的“工笔画”画好。“韧性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既要注重显性工程建设,又要注重隐性内涵建设,既“急不得”,也“慢不得”,既要有绣花的功夫,又要有绣花的耐心。只有真刀真枪、实抓实干,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真心为城市披上一件现代化的“金丝软甲”,城市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摘编自李仑《为建设“韧性城市”添件“金丝软甲”》)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韧性城市”指能够凭自身能力有效应对突然发生的各种变化或冲击,并合理调配资源,从灾害中快速恢复的城市。
B. 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既检验了泛智慧城市的技术水准,又为管理者从多维度提升城市的韧性提供了样本。
C. 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移动通信技术的迭代等新兴技术为“韧性城市”建设提供了保障,使人们能更从容迎接挑战。
D. 每个人虽然对“韧性城市”建设 关注点和侧重点全然不同,但最为关注让泛智慧城市技术趋利避害和让科技向善。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韧性城市”是2020年疫情危机下出现的新理念,它间接促进了现代城市规划的诞生及演进。
B. 没有新兴技术的支持,城市就无法正常运维。非典时期因为缺少新兴技术,各城市损失惨重。
C. 漠视城市韧性建设或只停留在表面的“韧性”都是不正确的,这给城市管理者带来了新挑战。
D. “韧性城市”建设的意义,不在于其日常运维,而在于其面临复杂而不确定的挑战时能高效运维。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建设“韧性城市”行为的一项是( )
A. 某市积极整合优化燃气,供水、排水等地下管网监测系统,建成了市地下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和安全运行监测系统。
B. 某老旧小区改造,在所有老房子加装电梯,扩大儿童活动区的范围,补齐小区健身设施,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指数。
C. 某市提升社区组织的动员能力,涵养共享共治的风险意识、培育公民的科学素养,夯实民众应对挑战的“软实力”。
D. 某市积极建设立体疏散救援通道、强化大型体育场馆等公共建筑平战功能转换、推进综合型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建设“韧性城市”,应注意避免哪些问题,坚持哪些做法﹖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回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毛
韩少功
这头牛叫“三毛”,性子最烈,全马桥只有志煌治得住它。人们说它不是牛婆生下来的,是从岩石里蹦出来的,就像《西游记》里的孙猴子。不是什么牛,其实是一块岩头。志煌是岩匠,管住这块岩头是顺理成章的事。这种说法被人们普遍接受。
在我的印象里,志煌的牛功夫确实好,鞭子从不着牛身,一天犁田下来,身上也可以干干净净,泥巴点子都没有一个,不像是从田里上来的,倒像是衣冠楚楚走亲戚回来。他犁过的田里,翻卷的黑泥就如一页页的书,光滑发亮,细腻柔润,均匀整齐,温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