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2510字。
湖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小说评点者眼里,“文”之妙,“妙在如画”“妙在画境”。小说文本中充满诗情画意的“为文”高致,既蕴含着“诗”之“志”,又颇具“画境”之“妙”。小说评点家们喜用“妙”字来评赏小说文本创构之美。
金圣叹评批《水浒传》颇擅长以画境之美喻说小说为文之妙。其第八回回前总批就曾以画境传达小说为文之审美境界:“今夫文章之为物也,岂不异哉!……夫使云霞不必舒卷,而惨若烽烟,亦何怪于天?山川不必窅冥,而止有坑阜,亦何怪于地?花萼不必分英布瓣,而丑如榾柮,翚尾不必金碧间杂,而块然木鸢,亦何怪于草木鸟兽?然而终亦必然者,盖必有不得不然者也。至于文章,而何独不然也乎?”此采取“云霞”“山川”“花萼”“翚尾”等一系列意象,将“人文”与“天象”关联起来,称赞“文章”有着锦绣灿烂、花团锦簇般的美。
中国古代小说批评中的“立象尽意”话语多含有诗情画意修辞批评性质,巧妙传达出小说文本的“画境”之妙。在明清小说评点中,金圣叹评点《水浒传》常借助“千丈游丝”“瀑布千尺”“小鸟斗口”“飞燕掠水”“骏马下坡势、鸟将翔势”等“意象”传达小说“为文”结构、章法之巧妙,颇为“尽意”。随后,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继承并发扬光大了金圣叹的“立象尽意”评点话语。他们在《读三国志法》中不仅大张旗鼓地赞美道:“《三国》一书,乃文章之最妙者。”而且凭着“立象尽意”总结出若许文法之妙,并给出了各种带有诗情画意性的命名:“三国一书,有同树异枝、同枝异叶、同叶异花、同花异果之妙。”“有星移斗转,雨覆风翻之妙。”“有横云断岭,横桥锁溪之妙。”等等。
《儒林外史》卧闲草堂本第八回回评:“此篇结过王惠,进入二娄,文笔渐趋于雅。譬如游山者,奇峰怪石、陡岩绝壁已经历尽,忽然苍翠迎人,别开一境,使人应接不暇。”这种借山境游览而传达小说阅读之感的做法,令读者产生兴趣,并大开眼界。这说明,其他小说评点也常拿步入如画美境之感来比喻小说审美之感。
另外,但明伦评点《聊斋志异》更是注重以“画境美”传达“文章之妙”。如以总评的形式评《葛巾》曰:“此篇纯用迷离闪烁,天矫变幻之笔,不惟笔笔转,直句句转,且字字转矣。……求转笔于此文,思过半矣。……事则反复离奇,文则纵横诡变。观书者即此而推求之,无有不深入之文思,无有不矫健之文笔矣。”小说评点家所采取的诸如此类的评语,大多以“画境”之妙予以传达,旨在强调小说为文追求以“奇险”为美。
当然,除了运用山水画论术语评赏小说叙事中的诗情画意片断,渲染小说文境创造的艺术审美感受,小说评点家还搬出诸多常用于评赏人物的画论话语来赞美。如金圣叹喜欢用“妙心妙笔,写出妙人妙景”等话语来称美《水浒传》的写人效果,毛宗岗父子乐于用“真叙事妙品”来赞美《三国志演义》的行文之道。另外,在小说评点中,常用的术语还有“如画”“逼真”“酷似”“像”“口吻极肖”“肖似”“人情物理”“千古若活”“个个活跳”“真如活现”等传达画面幻觉美感。这些评赏术语都在表明,小说创作如同“作文”“作画”,不拘泥于对“人”“事”的实录,而以“传奇”为叙事生命,以“传神”为写人追求,均为“文章之妙”的具体表现。
(摘编自李桂奎《中国古代小说评点中的“文妙”观念》)
材料二:
明代万历年间,是通俗小说的繁荣期,无论在新创小说,还是刊布的小说旧作,无论在题材、种类和数量上都是空前的。万历初期的小说评点以“注”为主,释义、补遗、考证成为主要方面,带有“评”性质的论曰断论居次要地位。
如果说,小说评点中的“注”来源于传统史学的影响,那么,小说评点中的“评”则是源于文人对于小说的阅读和赏评,那种在阅读过程中的随手点评、点滴感悟,是小说评点中思想和艺术评论的真正起始。合辙于文人阅读赏评这一特性,小说评点形态最先发展起来的是眉批和旁批,尤以眉批更为普遍,而这正是古代文人在读书时的一种习惯行为,它以简洁、直截为特征,随感而发,随手批抹,有着强烈的随意性和感悟性,故而眉批是小说评点中最为轻便的形式,也是明代小说评点中运用最为普遍的形式。小说评点中回前或回末总评的出现要晚一些,因为眉批重在感悟,总评则意在总结,前者是随意性的,而后者则是有意识的,在某种程度上已带有意在刊刻的商业色彩,故小说评点中总评的出现即意味着小说评点已完成了从个体行为向公众事业的转化。
在明代,从事这一工作而对后世小说评点影响较大的首先是李卓吾。李卓吾《忠义水浒传叙》正文中有眉批和夹批,回末有总评,正文中字旁大多有圈点,评点者还在正文中多设拟删节符号,或上下钩乙,或句旁直勒,刻上可删二字。这是一个评点形态较为完备的小说评本,初步奠定了古代小说评点的外在形态。
明朝末年出现的金圣叹的《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小说史和小说评点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明代小说评点中评点形态最为完备的评点本。该书之评点形态包括:开首序三篇,正文有回前总评、夹批和少量眉批,文中有圈点,对小说正文金氏还伪托古本作了大量删改。在评点形态上,金圣叹作了三点改造:一是增加了《读法》,二是将总评移至回前,三是大量增加了正文中之夹批。这一评点形态突出了小说评点者的主体意识和主观目的性,它融文本赏读、理论评判和授人以作法于一体,从而开创了小说评点之派,成了后世小说评点的仿效对象,由此,小说评点的形态构造基本完成。
(摘编自谭帆《中国古代小说评点形态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代小说评点者喜欢运用山水画论术语评赏小说,巧妙地传达出小说的“画境”之妙。
B.金圣叹评批古代小说,擅长将“人文”与“天象”关联起来,给出各种带有诗情画意的命名。
C.古代小说评点者所说的小说具有“文章之妙”,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包括结构、章法等。
D.万历初期的小说评点受传统史学的影响较大,其形态以“注”为主,以“评”为辅。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儒林外史》卧闲草堂本第八回回评,说明以画境之美比喻小说审美之感已不是个例。
B.古代小说评点家常用诗、画鉴赏理论品评小说,认为小说既有诗之凝练,又有画之妙境。
C.古代小说评点家都以“画境”之妙品评古代小说,旨在强调小说为文追求以“奇险”为美。
D.古代小说中的眉批,是点评者对自己点评有意识的总结,意味着评点向公众事业的转化。
3.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开篇入题,直接提出了“在小说评点者眼里,‘文’之妙,‘妙在如画’妙在画境”的论点。
B.材料一主要从运用山水画论术语和评赏人物的画论术语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但有所侧重,主次分明。
C.材料一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但有的品评者被多次提及,给人重复拖沓之嫌。
D.材料二按照时间顺序行文,较为详细地论述了明代小说评点形态发展的过程,举例典型,论证有力。
4.毛纶、毛宗岗的小说评点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简要概述明代小说评点在形态上的发展变化过程。(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乡里情 田光明
他是驻我们村的下派干部,住我家后边的瓦房里,在村里轮流吃着派饭。派到我家吃饭时,我去叫他吃饭,母亲叮咛我见了他就叫王伯。在我家吃过几次饭后,我与王伯就熟悉了,他有事了,就喊我给他跑路,多是让我去代销店给他买烟抽。
在村里,王伯和村里社员一样,行走在田垄之上,扶犁躬耕,种瓜点豆,收种碾打,样样活他都干着。
每次,王伯从县城来,都要给我带一本书,送我阅读,使我知晓了外面世界的精彩。母亲每每做好吃的,我都要给王伯送去,让他尝尝。
那年冬天,王伯还送我一件六成新的棉大袄,是带毛毛领的那种。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