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0070字。

  2023届高三上学期10月第二次质检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眼下中国诗歌所遭遇的最为严重的生存困境,无疑是社会大众整体上对新诗所持的淡漠乃至排斥的态度。这种态度由何而来?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创作主体的变化。长期以来,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很多诗人的创作与社会变化、现实生活渐行渐远。面对中国当代诗歌不景气的现实,诗歌的创作不能孤芳自赏、闭门造车,而是需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读者。
  诚然,从文学概念上讲,直接介入现实不太好把握,需要沉淀和发酵。但就诗歌而言,需要及时敏感地介入现实。这种介入也应该是立体的、深入的,不仅要在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中洞悉它的变化,更需要用心去勘探社会形态、人们的观念与精神世界的演进。现实不是空泛而虚假的概念,不是简单的油盐酱醋,而是我们生命与精神向外延展的重要基地。诗人要研究作为个体怎样才能够与社会和时代进行沟通和融入,这种沟通和融入就是对现实的介入,只有真正的介入,才有真正的现实书写。
  新时代已经到来,新时代必然有新的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诗歌是所有文学门类中最敏锐、最前沿的社会观察哨,我们对新时代的现实书写责无旁贷。这样的现实书写有一个最重要的标尺就是,要观察、思考、解读、把握新时代不同于其他时代的特质,诗歌的现实书写需要找回的就是人民的立场,这不仅是新时代对诗人创作方向的定位,更是现实社会对新时代的文化要求和价值期待。面对新时代,诗人更需要密切关注人类实践活动和社会现实,关切人类生存的多维度和精神成长、据示现实生活本相和时代特质,书写人类丰富饱满的心灵世界。中国诗歌应该、也必须积极参与和介入这个伟大的历史推进,让诗歌与时代同步,观照社会的愿景、与时代共鸣。
  (摘编自梁平《让诗歌回归现实》)
  材料二:
  新世纪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一个诗人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更是一个诗人的精神支柱和信仰之源。语言作为一个具有民族特质的书写符号,本身就是记录时代、书写现实的重要载体,也是我们切近时代、观照自身的情感纽带,与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时代特征密切相关;诗歌更因其澄澈优美之特性,承担着发现、记录和引领的使命。古人说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也是当代诗歌应当努力的方向。其次,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优秀作品的应有之义和内在特征,更是一部作品的实践场域和素材源泉。诗歌伟大之处就在于其所体现的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在于体察时代、观照现实,发现和传播时代之精神,高尚之人格与生活之美好。为了保证自己身份和书写的有效性,我们需要紧扣时代脉搏,紧扣当代现实,才能既保证其成立,又保证其有意义。
  我们如何有意识地培养这样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关于新世纪诗歌对于时代关系和现实经验的处理,我认为诗人要对此保持某种“随意而警醒”的“凝视”。这段话的前半句来自张枣:“作为诗人,最理想的状态是,混迹在人群中,内心随意而警醒。”后半句来自朵渔:“一个诗人与他的时代不能过分契合,又不能过分脱节,而是要保持一种‘凝视’关系。”这都告诉我们在处理与时代的关系时,既要深入时代和现实内部,去摸索和体察其内部的细微之处,同时又要能跳出其外,有距离地审视这个时代。只有这样包含着接纳与对抗、切近与疏离的审视,我们才既能保持审慎而清醒的认知,又能完成诗歌写作必要的美学与思想的高度度,写出切入这个时代的诗篇。
  (摘编自微博《新世纪诗歌写作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
  材料三:
  现实主义精神不同于现实主义。后者是一种创作方法,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认为文学要忠实地反映现实,强调的是冷静、客观地模仿现实世界;而前者更强调一种姿态——批判、介入、关怀现实和责任的承担。因此,二者不在一个层面上,后者指的是一种创作方法,前者指向的是创作的精神和态度。现实主义精神不是现实主义的专利,现实主义精神属于一切文学和艺术。它的具体写作方式可以是现实主义,也可以是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等。无论何种表现方式的作品,都必须以现实主义精神为精髓,诗歌也莫能例外。中国新诗要走出目前的低谷,必须进行精神重建,而笔者认为现实主义精神就是其精神重建的方向。
  但是目前我们的诗坛却出现了这种精神的断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体经验的极端强调却放纵为琐屑的自恋情结,助长大面积的浅薄与平庸,真诚的使命感与宝贵的艺术良知消失得无影无踪,诗完全蜕变为纯个人隐私的喋喋不休的器皿。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诗歌决不等同于一幅写真画,一台摄影机。它应当给人以心灵的震颤而不是满纸涂鸦。第二,在一些先锋诗歌中,由于作者一味跟随西方现代主义大师的步伐,放弃了很多中国传统诗歌的东西,使得诗歌更加晦涩难懂。在这些诗歌中我们看到的只是欧化语言的游戏,而诗人的现实关怀精神缺失了。诗歌成了语言的迷宫。读者陷进去找不到精神内涵,这是此类诗歌的致命伤。如果说前一种诗歌是白开水的话,那么这些诗歌则是苦涩的药,难以下咽。支配这些诗作的知识背景和写作理念是西方知识谱系的,它完全漠视了当下的社会和生活,造成了诗歌的麻木,诗歌被冷落也成必然趋势了。
  (摘编自令狐兆鹏《中国新诗重建的方向:现实主义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大众之所以基本对新诗持淡漠乃至排斥的态度,是因为当代诗歌创作与社会变化、现实生活越发疏离。
  B.因为诗歌是文学门类中最敏锐、最前沿的社会观察哨,所以诗歌会比其他文学门类更好地把握新时代的特质。
  C.紧扣时代脉搏和当代现实,诗人才能将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表现出来,成就诗歌的伟大。
  D.现实主义并不等于现实主义精神,以现实主义为写作方式的诗人并不一定具备介入、关怀现实的创作精神和态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想要真正的介入现实并非易事,因为诗歌并不等同于写真画或摄影机,文学创作需要沉淀和发酵。
  B.关怀现实既能让诗入找到向外延展自己生命与精神的重要基地,也体现了一个诗人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
  C.如果诗人只是深入现实内部,全然接纳与切近时代,那么极有可能丧失诗歌写作必要的美学与思想的高度。
  D.站在人民的立场创作诗歌,要摒弃个体经验的极端强调和欧化语言的使用,让诗歌与时代同步,从而引发共鸣。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谢冕《等待更动情的诗歌》:“当它们用似是而非的深奥掩饰浅薄和贫乏,当严肃和诚实变成遥远的事实,人们冷淡这些诗便是自然而然。”
  B.杨炼《乡关何处》:“打工诗人郭金牛的诗歌,犹如刀子,直接划开生活真实的一面,却不仅仅局限诉说各种凄苦,相反有一种痛定后的‘淡定’,这是他的诗歌最动人之处。”
  C.诗人王家新提出:“一个诗人要坚持一种写作的难度,不向任何时尚和风气妥协,坚持按照自己的艺术标准来写作。”
  D.叶延滨《文艺观潮》:“从现实生活中汲取鲜活且有生命的语言,拒绝粗鄙低俗的诱惑,拒绝官腔套话的侵蚀,更能呈现诗人文化修养的成色。”
  (4)三则材料的论述重心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5)微博公布“2021年十佳抗疫诗歌”,《做核酸》一诗位列其中,假设你是编辑,请结合材料三为这首诗写出推荐理由。
  《做核酸》
  一根棉签
  朝着最难见天日的西边
  轻轻地戳了几下
  太阳就从东边升起来了
  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细腰楚王
  楚国的军队旌旗招展,在滚动的尘烟中徐徐推进。囚禁着陈、蔡两国国君及其他王族的囚车列着长龙一般的队伍隆隆地向楚国的国都驶来。
  楚灵王坐在雄伟的章华台上,眼望远处浩淼的山水云烟。丝竹之音不绝于耳,轻歌曼舞萦绕左右。灵王斜倚着白玉砌成的栏杆,捋了捋唇上的两撇美须;抬眼望天,轻轻地启动了他两片薄薄的嘴唇:苍天当不负我也!
  灵王一手揽过一个细腰王妃,走到“银波”大镜跟前。他挺胸收腹,舒展双臂,长久地端详着自己灵活的身躯问道:“爱妃看本王身段如何?”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