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2220字。

  记叙文阅读
  题型分组专练
  第一组 内容筛选概括、词句赏析、句段作用
  [2021??南开区九年级上学期期末]阅读《人间烟火气》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间烟火气
  王文一
  ①早晨上班,车载音响随机循环播放,突然响起了《青花瓷》,“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听到这句的时候正好路过一家早餐店,包子出笼,整个店面都冒着蒸汽,我忽然想起了故乡那个小村子里的炊烟。
  ②我的故乡,多山,村子不大,家家户户都藏在山坳里。一条公路沿河而行,在路过村庄的时候,人们能看到的只是片瓦只檐,只有顺着那条进村的小路往里延伸,才会发现村庄的内涵特别丰富。村里的乡亲都是祖祖辈辈就生活在这山沟沟的最深处。每次回到故乡,我都会沿着进村的小路,一直走到村子最里面。村里的家家户户,就在进村小路的两边,挨挨挤挤、泾渭分明地做着邻居。乡亲们都是非常淳朴的人,邻里之间也相处得非常融洽。
  ③炊烟是不分彼此的。每到亭午日暮,或者晨光熹微,炊烟都会从家家户户的烟囱中轻轻巧巧地飘出来,这时候无论家宅广阔还是茅檐草舍,无论炊烟出来的渠道是敞亮的琉璃瓦烟囱还是泥坯堆砌的小筒,都不影响大家彼此温柔地打着招呼,然后融洽地汇聚到一起,变成一抹轻柔的云,低低地飘在村庄的上空。炊烟是不记仇的,就像村里的乡亲,虽然彼此偶尔会有一些口角,但是情绪从来不会隔夜。早晨起来烧火的时候你招呼我一声,我打趣你一句,情绪很快便随着柴火进了灶膛,一把火烧过,就随着烟气杳无踪迹了。
  ④炊烟是乡村最美的一张名片。薄雾轻笼的早晨,一根根或细长或短粗的烟囱里,冒出淡淡蓝蓝的细腻烟雾,这烟雾一缕一缕地汇聚起来,弥漫在农家小院的房舍屋檐上,萦绕在原野的庄稼树木上,更笼罩在整个村子的上空,凝结成一片小云,小村恍若仙境。风吹过,这些仿佛蜃气好像雾霭的轻烟渐淡,最后消散无踪。这时候,村子终于脱去了如纱般的睡衣,彻彻底底清醒了过来。鸡一边叫着一边扑扇翅膀,鸭一边前行一边摇摆身子,狗在乡村小路上欢快地跑着,还有牛啃食青草的情景,都在彰显着村庄的活力,生机盎然又醉人眼目。这些自由自在的状态,至今令我难以忘怀。每当回想起这些画面,我的内心就立刻会涌起一种深情——对故乡的怀念。而黄昏的炊烟,又有一种别样的艳丽。红彤彤的夕阳给小村镀了一层金边,这个时候,从错落有致的房顶袅袅升起丝丝缕缕炊烟。在晚霞的照射下,缭绕在小村落里的炊烟,升腾着一种恬静,一种温暖,体现着乡村的朴实和单纯。伴着升起的炊烟,人们或者行走,或者开着蹦蹦车,从山间、田里、河畔顺着村道回来。炊烟的方向,就是家的方向。
  ⑤乡亲们或许不会关注司空见惯的炊烟,就像他们可能没有关注家里面那个总是起得很早、睡得很晚的女人,那个女人是妻子,是母亲。她们默默地见识着村庄最冷清的晨,熬着村庄最深沉的夜,却从来不会为自己的辛勤和劳累辩驳夸耀。正是因为家里有了妻子、母亲的存在,这些小房子才会按时升腾起炊烟,才会有热腾腾又很可口的饭菜,那就是家的味道。
  ⑥中国古代文人无论桀骜还是恬淡,无论身归山野还是向往庙堂,在诗句中总会提及炊烟,悄悄地织构美好。比如陶渊明有“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范成大有“指点炊烟隔莽苍,午餐应可寄前庄”,蔡襄有“孤舟横笛向何处,竹外炊烟一两家”……炊烟就是人,炊烟就是家。有炊烟的地方,才是人间。(选自《中国青年作家报》,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引用《青花瓷》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2.请结合语境,品析第④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3.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说“有炊烟的地方,才是人间”?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我”的故乡,多山,村子不大,家家户户都藏在山坳里。村里的乡亲都是祖祖辈辈就生活在这山沟沟的最深处。
  B.村里的家家户户,就在进村小路的两边,挨挨挤挤、泾渭分明地做着邻居。
  C.第④段中“伴着升起的炊烟,人们或者行走,或者开着蹦蹦车,从山间、田里、河畔顺着村道回来”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城市繁华夜景的喜爱之情。
  D.中国古代文人无论桀骜还是恬淡,无论身归山野还是向往庙堂,在诗句中总会提及炊烟,悄悄地织构美好。
  E.本文作者拾取童年生活的点点滴滴,详细描述了自己和小伙伴在故乡小路上欢快说笑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快乐生活的怀恋之情,赞美了小伙伴之间友情的真诚。
  第二组 标题含义及作用、人物形象、记叙顺序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守望麦田
  李亚军
  ①这个周末的午后,在库峪山口,看到了久违的麦田。金灿灿的,一片连一片,连绵不断,沿山通向远方,也通向了自己的记忆深处。
  ②小时候的农村,一过谷雨,空中就会传来布谷鸟的叫声,麦子黄了。麦子大约熟在“六一”前后,孩子们可以在麦田里撒欢。生产队集体耕种的麦子连成一片,麦子变黄的那几天,感觉天地都一片金黄。管事的队长会带着几个老把式,紧张地一会儿看麦田,一会儿看天气。成熟的麦子怕风也怕雨。七八岁的我心里惦记的却是集体大灶上的炸油糕。万事齐备,生产队长一声令下,上百个劳力就拎着镰刀,奔向了村东的麦田。早晨的麦子还有些湿,割起来费劲,但开镰后所有人都有些兴奋,大家一字排开,从北向南,翻飞着镰片。太阳慢慢升起,田里开始湿热。10点多,送水组吆喝着十几个小孩,抬着大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