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4650字。

  2023届高三上学期四校联考语文试卷
  2023届高三上学期
  语 文 试 卷 2022年10月21日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书写的主要功能是记事、指意、表达意义。但是,发展到后来却成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书法。书法也被称为“心画”画的不是客观对象,而是画心灵所感受到的东西。核心是独特的原创性:写自己的心情,创立自己的风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在很多方面都和现代艺术的追求有很高的相似度,但却比西方现代艺术早了一千年。文人对书法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后来便发展到将书法的笔墨引入绘画,那么绘画也不再是画自然客体,而是画主观体验。文人画就这样顺理成章地形成了。
  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无论是简约古朴的甲骨文,还是气势雄浑的金文,对美的追求都
  是一以贯之的。但书法成为艺术表现的语言,形成在王羲之时期。他的《丧乱帖》的书写形式经典地表达了他的心境和情感。
  我们一起来仔细看看这件作品的内容:
  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 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
  大致意思是,时局动乱不堪,祖墓惨遭破坏,实在令人追思难抑,哀嚎不止,痛彻心肝。
  即使祖墓很快修复了,我也没有机会赶回去凭吊,悲哀之情愈来愈深,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面对着纸,我泣不成声。
  他的那种悲怆、无奈之情,在文字中表露无遗。古代
  强调厚葬,给去世的家人准备一个好地方安葬,使他们在那儿能够安享另一个世界的生活。另外古代还有“祖荫”的概念,祖先的安葬和陪葬的方式,对后代有直接影响。如果由于战乱或其他原因不能在合适的地方安葬祖先,宁可暂时不安葬,也不能随意乱葬。祖坟被破坏当然是很严重的事件,所以才会给王羲之带来这么大的打击。这件作
  王羲之不仅用文字描述了这种丧乱之际“痛贯心肝”的感受,还用书法的形式把它呈现了出
  来。这件作品,字体都不平正,轻重缓急变化很大,起始比较沉郁,越写越感到愤慨悲伤,笔走龙蛇,感情随着笔尖恣肆宣泄而出。在绘画中,色彩和笔触能够直接表达情绪。用墨写在宣纸上的中国书法,笔力和笔痕同样能直接表达情绪。王羲之这件书法,开启了以文字的线条形
  态和结构表达感情的先河。即便你不能完全辨认出王羲之的每个字,也一样能从书法线条的轻重缓急、间架结构里,感觉到书写者速度、力度乃至激动情绪逐步的变化。
  宗白华先生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中说:“晋人风神潇洒,不滞于物,这优美的自
  由的心灵找到一种最适宜于表现他自己的艺术。”这就是书法中的行草。“行草艺术纯系一片
  神机,无法而有法,全在于下笔时点画自如,一点一拂皆有情趣,从头至尾,一气呵成,如天
  马行空,游行自在。这种超妙的艺术,只有晋人萧散超脱的心灵,才能心手相应,登峰造极。”
  从功能性的记事、表意,转变为抒发性的、表现性的创作,这是从古代艺术向现代艺术一
  个巨大的飞跃。中国不是唯一一个重视书法的国家,欧洲很早也发展出了哥特式的书法,此外阿拉伯书法也非常有名,还有很多种字体。但这些书法的根本目的依然是表述所书写的内容,
  是用特定的书写规则表达某种意思和装饰性的美感。这一点是很多美术史家从来没有谈过的,我们需要用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古代艺术,才能理解这些变化的文化内涵。
  (摘编自曹星原《<丧乱帖>:书法如何成了艺术》)
  材料二:
  对中国人来说,美,是对生活、生命的升华,但它们从来不曾脱离生活,而是与日常生活
  相连、与内心情感相连。我们看秦碑汉简、晋人残纸,在上面书写的人,许多连名字都没有留下,但他们对美的追求却丝毫没有松懈。时光掩去了他们的脸,他们的毛笔在暗中舞动,在两
  千年之后,成为被我们伫望的经典。
  人之间的纽带,永远不会断裂。
  品也让我们再一次看到古人的生死观,活着的人和故去的 永和九年的兰亭雅集,王羲之趁着酒兴,用鼠须笔和蚕茧纸一气呵成《兰亭集序》,被誉为
  “天下第一行书。”“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文字开始时还是
  明媚的,是被阳光和山风洗灌后的通透,是呼朋唤友、无事一身轻的轻松,但写着写着,调子却陡
  1 / 5
  2023 届高三上学期四校联考语文试卷 2023 届高三上学期四校联考语文试卷
  然一变,文字变得沉痛起来,真是一个醉酒忘情之人,笑着笑着,就失声痛哭起来。那是因为
  对生命的追问到了深处,便是悲观。这种悲观,不再是对社稷江山的忧患,而是一种与生俱来又无法摆脱的孤独。《兰亭序》寥寥324字,却把一个东晋文人的复杂心境一层一层地剥给我们
  看。于是,乐成了悲,美丽成了凄凉。实际上,庄严繁华的背后,是永远的凄凉。打动人心的,是美,更是这份凄凉。
  (摘编自祝勇《汉字书写之美》)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书法与西方现代艺术的追求相似度很高,却早其千余年,可将中国书法看成后者的先声。
  B.中国自古就有“书画同源”之说,说明绘画与书法二者密不可分,材料一的相关分析支持了这一说法。
  C.其他国家也有书法,但相比中国书法其实用功能和装饰意味更明显,表现功能要差一些。D.从《兰亭集序》的内容和王羲之的书写中,我们能体会到他思考生死问题时的内心感受。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羲之的《丧乱帖》开启了以文字的线条形态和结构表达感情的先河,成为书法艺术的起源。
  B.《丧乱帖》中的“丧乱”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丧乱”,意思是死丧祸乱,都是指战乱。
  C.王羲之的《丧乱帖》和《兰亭集序》都涉及了死亡话题,二者表达了中国古人相同的生死观。
  D.中国古人借助汉字书写来呈现心情,所以我们必须弄清所写内容才能理解作者情绪的变
  化。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最能支持材料一核心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行笔真如野鹤闻鸣,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
  B.书道妙在性情,能在形质。然性情得于心而难明,形质当于目而有据。
  C.汉字是由“象形”发展而来的,书法就是汉字造型艺术。
  D.如果脱离了汉字的实用属性,书法艺术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4.请简要概括两则材料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的不同。(4分)
  5.请比较《丧乱帖》和《兰亭集序》两幅书法作品在布局和书写上的不同,并结合材料简
  要分析其原因。(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 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狩猎
  阿来
  军分区的侦察参谋,银巴;农牧局的小车司机,秦克明;我呢,专业给文工团歌手填写歌词。我们是偶然凑在一起的狩猎伙伴,因为大家的身份脾气极不相同,更何况因为野生动物保护法,几乎我们渴望到手的飞禽走兽都受到法律保护了。
  我们沿着小径向深山里进发。四周一片静谧,在树林变得稀疏的地方,出现了黑色圆润的
  新鲜獐子粪便。再后来,就看到了那个棚寮,那个以前许多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