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7780字。

  大庆市十三中学2021-2022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八年级语文试卷
  梁婉丽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24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要求规范美观工整(2分)
  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ǎi),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zhá),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2.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归省(xǐng)    龟裂(jūn)      两栖(xī)        风雪载途(zǎi)
  B.糜子(mí)      弥漫(mí)      襁褓(qiánɡ)     阳奉阴违(wéi)
  C.蓦然(mù)     羁绊(bàn)      拾级(shí)       目眩神迷(xuàn)
  D.俨然(yǎn)     瞭望(liào)     幽悄(qiǎo)      挑拨离间(jiàn)
  3.下列句子中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2分)
  A.六月在依依不舍中渐行渐远,七月的脚步早已纷至沓来。七月,你好!
  B.只有缺乏智慧的人才会为自己的错误寻找借口,强词夺理。
  C.虽然这段记忆已被尘封多年,但毕竟刻骨铭心,只要有人一提起,我仍然会感到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D.庄子一直厉行简单朴素的生活,对物质享受从不刻意追求。所以给人的印象难免有些邋遢与不修边幅。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通过加强校园周边道路交通安全的管理,使学生的人身安全得到了保障。
  B.他的晚年,仍然精力充沛,充满创作激情,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
  C.能否规范地书写汉字,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书写的基本要求。
  D.互联网浅阅读使人们蜻蜓点水般地广泛采集碎片化的信息,但无法促进深度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文化知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的是(        )(2分)
  A.“世外桃源”这一成语出自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它承载着国人对远离都市喧嚣、清净自然生活得美好向往与内心追求。
  B.《马说》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作者韩愈,字昌黎,世称“韩昌黎”,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可以说是他的一篇“不平则鸣”之作。
  C.《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更换其中的几个字,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写人物以叙事和描写为主,同时穿插内心独白、书信和日记、格言警句等,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
  6.根据课文默写。(8分)
  (1)                     ,但余钟磬音。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2)                     ,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3)可怜身上衣正单,                     。               (白居易《卖炭翁》)
  (4)怒而飞,                     。                (《北冥有鱼》)
  (5)《卜算子??咏梅》借写梅花凋落的情景来表达自己至死不变的爱国之心的词句是             ,       。
  (6)儒家文化倡导“兼济天下”的情怀,即使身处困境,也要像杜甫那样为天下寒士大声疾呼:“          ,         ! ”(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句子回答) 
  7.综合性学习。(6分)
  班级开展了“以和为贵”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 A组同学搜集了关于“和”字的材料,请与他们一起解读。(2分)
  材料一 和,相应也,从口,禾声。(《说文解字》)
  材料二 “和”字属于通俗字体,本来应是清末名人翁同龢的那个“龢”字,这个字极妙:左边是一间屋子,里面悬有三口编钟——古来“三”即代表多也,所以那是一组编钟“象形”而不是“三张嘴”,因为下面是一个排箫:这分明表示音乐合奏——合奏第一原则就是“和”音,此古圣人之妙思也。(周汝昌《和谐之思》)
  根据以上材料可推测“和”字的本 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B组同学编写了一曲《“和”字歌》:
  ______的日子年丰民和,______的百姓共享家和,______的邻里亲近祥和,______的儿女传承亲和。
  下列一组关于“和”的叠词填入歌中,最合适的顺序是(  )(2分)
  ①和和顺顺 ②和和乐乐 ③和和睦睦 ④和和美美
  A.④②③①    B.②①④③   C.③④①②  D.①④③②
  (3) C组同学以“和平”为主题的手抄报摘录了一则新闻。请为这则新闻拟标题,不超过22个字。(2分)
  新华社南京12月13日电 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13日上午在南京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自古以来,和平就是人类最持久的夙愿。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滋润。有了阳光雨露,万物才能茁壮成长。有了和平稳定,人类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须要争取的,和平是须要维护的。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
  二、阅读理解与分析。(46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9--16题(18分)
  【古诗阅读】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3冷。
  8.词的上阕用           、__________、漏断等意象,构成了一个___________的世界。(3分)
  9.有人评价这首词“物我交融,含蕴深广”,请结合“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句作简要赏析。(2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