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5100字。

  成都市四县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
  语 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形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当今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通过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以活化的新形式发扬其深厚内涵,涵养中国精神,滋润现代人生。不论是为当代中国人更好理解传承民族文化,还是为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都需要我们发挥宏大传统优势,开掘文化资源蕴藏的巨大价值,创造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体验。
  数字技术为更好再现文化遗产提供支撑。文化是一条流淌不息的河流,每个时代都有其特色文化形态,即便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其表现形式也不断发生嬗变。近几年,集中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各大博物馆纷纷利用数字技术改进展陈方式,优化文化遗产“用户体验”,利用诸如VR技术、虚拟空间技术等生成逼真、实时、三维虚拟场景,强化展览互动性和参与感,满足观众感知和互动需求,加强观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理解。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都让我们以新鲜有趣的形式、真实可感的体验徜徉于历史文化场景,感受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及其文化精神。故宫博物院等富集文史资源的国有文化单位,基于传统文化“IP”,通过与游戏、动漫、影视、文学以及社交平台全方位融合,设计开发器物产品和数字内容,使传统文化魅力不断传播发酵,推出一批人们争相体验的网红产品,数字技术让传统文化以全新方式获得时空延伸,融入生活日常,提升生活品位。截至2017年底,故宫文创产品已突破10000种,文创产品收入达15亿元。故宫以“跨界”之思和“网红”之势,举办相关文化活动,获得年轻人追捧,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对日常生活的有效融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获得更好传播和更大影响,还要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目前这类具有强势文化传播力的文化产品和品牌媒体还比较少,缺乏像动画电影《功夫熊猫》《花木兰》这样叫好又叫座的品牌产品。有待更新思维模式,重视多元文化背景,找到合适贴切的表达方法,最终呈现出既具备中国文化深远意味又贴近海外受众审美习惯和对中国元素期待的文化产品,进而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在交流互鉴中绽放独特魅力,在多元文化合作与竞争中实现共存共荣,促进人类文明共同进步。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条件借助数字技术提升内容传播的效度、强度和广度。作为一种战略性资产,传统文化资源如何进行“活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伟大时代对文化工作者提出的重要课题,还需要我们在国际国内视野中,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文化新趋势,不断实现内涵挖掘与表达创新的双向突破,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
  (摘编自高宏存《以数字技术创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材料二:
  圆圆圈圈相套的“三圆”舞台与月圆人圆的佳节寓意相映衬,新技术与传统文化融合打造如诗如画般的佳节美景……今年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2年中秋晚会》以兼收并蓄、多元交融的样式诠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通过《江月初照》《山河明月》《皓月千秋》三个篇章,将神州大地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实景山水完美结合,实景、虚幻、内景、外景,共同描绘了一幅“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的美好景象。在这场展现亲情、乡情、中华情的团圆盛会中,全球华人目光汇聚,共谱血脉亲情。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承载着家庭、亲情、团聚的文化内涵。总台中秋晚会围绕月文化设题,构建了一幅中秋习俗和民风的斑斓画卷。晚会在故事化叙事传播中将深厚的传统文化凝结成民族符号,层层推进、不断深化,让古老的文化焕发出时代光彩和人文魅力。在观看总台中秋晚会的同时,观众不仅体会到了中华传统文化之美,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
  科技与艺术的交融,让中华文明的瑰宝更鲜活地展现在舞台上,也为晚会增添了时代特色。总台中秋晚会首次采用超高清和三维声制作播出,借助科技力量,实现了传统文化符号与当今呈现方式的交融,扩展了传统文化的传播空间。
  在节目展现形式上,构建了立体多元的多维空间,实现虚拟场景、外景拍摄和现实舞台的有机结合,使深厚文化底蕴与创新技术手段相得益彰。歌曲《声声慢》《这一生关于你的风景》用特效展现苏绣的精美,千针万线,绣出了深植其中的匠心;《银河中的星星》通过虚拟制片技术,实现晚会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的互动,使来自中国空间站的祝福声声入耳。
  中秋节作为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海外华侨华人中的影响愈发强大。总台中秋晚会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时代精神、前沿科技创新融合,不仅是中华儿女相互倾诉对美好生活愿景的大舞台,也是寄托思乡之情的平台,还是一张文化名片——生动反映着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和时代风采,呈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蓬勃生命力。
  (摘编自《2022年中秋晚会:汇聚全球华人目光 共谱中华血脉亲情》)
  材料三: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
  (摘编自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1.下列对材料一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提升内容传播的效度、强度和广度,需要全部借助数字技术。
  B.只要运用数字技术来传播传统文化,就能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
  C.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运用数字技术将中国元素与时尚表达结合起来,传承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及其文化精神。
  D.数字技术使传统文化以全新的方式获得时空延伸,激活人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因此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2.下列对材料二的内容理解及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秋晚会构建了多维空间,第一次实现了虚拟场景、外景拍摄和现实舞台的有机结合。
  B.文章举中秋晚会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的互动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中国前沿科技居于领先地位。
  C.中秋晚会汇聚了全球华人的目光,谱写了一首血脉亲情之歌,是我们民族符号的体现。
  D.中秋晚会不仅展现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和时代风采,也向世界传递着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3.下列对上述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作者认为每个时代都有它特色的文化形态,不变的是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不断变化的只是文化的表现形式。
  B.材料二作者认为新技术和传统文化相融合,能实现传统文化符号与当今呈现方式的交融,可以拓展传统文化的传播空间。
  C.材料三习近平书记指出要让中华文明与多彩文明一起,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就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D.三则材料虽然角度不同,但都表明中国传统文化不但要创新性发展,而且还要立足于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
  4.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看法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请简要说说两者的不同。(4分)
  5.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请谈谈新形势下,中华传统文化该如何更好地创新发展和传播?(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荷花淀(节选)  孙犁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