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20390字。

  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22.10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整体思维,是以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整体思维方式将整个世界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认为构成整个世界的一切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并且每一个事物又是一个小的整体,除了它与其他事物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之外,其内部多种因素、多个部件也是普遍联系的。西方人所说的“关联思维”“关联宇宙论”“有机宇宙哲学”和“有机主义宇宙观”,今人所说的“系统思维”,实际上都是“整体思维”。
  注重整体统一的整体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整体思维从整体原则出发,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功能,探讨天与人、自然与人为、主体与客体、人与人、人与自我的相互关系,以求得天、地、人、我(心)的和谐统一,即注重“天人合一”“天人和谐”。这种整体思维方式,在道家、儒家以及中华传统医学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早在西周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就已经萌生。《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天人合一”思想是《周易》整体思维观念立论的基本依据之一,其目的在于揭示人与天地、自然的相互关系,从而合理指导人之所作所为。在《周易》看来,人与天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因此,人应当随顺天地之道而为。如此,方可“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东周以降,道家的列子、庄子以及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张载等不但合理继承了“天人合一”思想,而且有所发展和创新。道家认为,天、人同类而合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董仲舒对天、人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和明确的表述,明确指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即天人本来合一,故“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至宋代之时,张载正式将“天人合一”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明确提了出来,“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易》所谓不遗、不流、不过者也”。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张载提出了宝贵的“民胞物与”思想,为合乎德行的实践行为提供了一种观念阐释,将儒家的天人观、物我观、知行观提升至新的境界和层次。
  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华传统医学,亦以“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观念为立论的理论依据,并且将这一整体思维观念具体化、实践化。中华传统医学理论将人体看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认为人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既是相互联系的、不可割裂的,又是互相制约的、互相作用的;并且,“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因此人之保健养生等都应合乎天地之道、日月之行。在临床治疗中,中华传统医学反对单纯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强调整体而观、全面诊断、辨证论治,亦即《素问》所说的“治病必求于本”。进而言之,中华传统医学不仅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是一个统一体,亦即人—自然—社会是统一的有机整体。
  “天人合一”思想既是一种宇宙观或世界观,又是一种伦理道德观(生态伦理),代表着一种人生追求、一种精神境界。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天人合一”“天人和谐”为根本特点的整体思维观念和思维方法,对于保持生态平衡、促进社会的协调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彭华《中国传统思维的三个特征: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整体思维是看待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它认为世上万事万物均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B. “天人合一”思想注重天、地、人、我的和谐统一,最早是宋代学者张载提出的。
  C. “民胞物与”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它提升了整体思维的境界和层次。
  D. 中华传统医学以儒家思想为理论依据,在临床上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首段论述整体思维的重要概念,为论证中国传统思维的特征做准备。
  B. 第四段引述儒道两家的代表性观点,论证了他们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
  C. 文章不仅论证了中国传统整体思维与西方的渊源关系,也论述了其现代价值。
  D. 文章以总分总的结构,论证了中国传统思维中的整体思维的表现与发展。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周易》到儒道两家诸子,虽然在“天人合一”之理的表述上有差异,但在思维观念上是一以贯之的。
  B. 我国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体现了中国传统思维特征中整体思维的理念。
  C. 根据中华传统医学理论,人体与天地相互影响,因而医生可以选择从自然或社会的角度诊断并治疗疾病。
  D. 继承并发展中国传统思维中 整体思维,有助于保持人类的生态平衡,也可使社会发展更加协调稳定。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最早是宋代学者张载提出的”错误,原文有“早在西周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就已经萌生”,可见“天人合一”思想在周代就已产生。
  C.“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它提升了整体思维的境界和层次”错误,原文是说“张载提出了宝贵的‘民胞物与’思想,为合乎德行的实践行为提供了一种观念阐释,将儒家的天人观、物我观、知行观提升至新的境界和层次”,不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也不是“提升了整体思维的境界和层次”,选项曲解文意。
  D.“以儒家思想为理论依据”错误,原文
  ……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通过的《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规定,水下文化遗产是指“周期性地或连续地、部分或全部位于水下至少100年的、具有文化、历史或考古价值的所有人类生存的遗迹”。该公约列举的例子包括遗址、建筑、房屋、人工制品、人类遗骸,船舶、飞行器、其他交通工具或其任何部分、所载货物或其他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