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0970字。

  青岛市四区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2022.11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29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魏建国,1966年生,陕西子长人,198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历任《延安文学》副主编、社长兼主编、陕西省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研究会副会长。
  魏建国出生在陕北延安的瓦窑堡,瓦窑堡就是书写了中国共产党壮丽史诗的塞上红都。魏建国从小就非常喜欢读书,但是对他影响最大的,还是他脚下的这片热土,每一个角落,每一寸土地,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那段辉煌历史的见证者。作为《延安文学》的掌门人,他明白读者与其说是冲着“文学”,不如说更多的是冲着“延安”来的,“红色记忆”才是“人无我有”的资源优势。魏建国说,历史用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离开大地和人民,任何人都不会成功。
  青年报:你是延安本地人吗?结合自己的经历,介绍一下你的家乡吧。
  魏建国:我出生在陕北延安子长县,具体地,点即现在的瓦窑堡镇。瓦窑堡是陕北名堡,享有“天下堡,瓦窑堡”之誉,而且是闻名遐迩的塞上红都,最值得大书特书的是,这里曾经成为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西北军委(中央军委的前身)的所在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曾在这里叱咤风云,留下了壮丽的革命史诗。
  从1966年出生到1984年高中毕业,我一直生活、成长在瓦窑堡。在我生命最初的十八年,身边始终弥漫着历史的烟云和革命的氛围,只不过自己年少无知,没有特别在意这个强大的气场。成年后,我深入了解了瓦窑堡的历史,特别是负责《延安文学》、成为文学界一分子之后,终于明白,对于文学创作而言,家乡瓦窑堡实在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她的历史太丰富了,出了那么多历史人物,土生土长的,外地到来的,数不胜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群体、新中国的缔造者们,在瓦窑堡留下了他们的身影。瓦窑堡的每一个家族、每一个子民,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没有一个人能够置身事外,都被革命的滔天巨浪裹挟进去,参与了那场陕北有史以来最宏大的革命。对于作家而言,生长在这里,真是一种莫大的幸运。
  这些与我有直接关系的人或事,在瓦窑堡是再平常不过的了,但这些远远不是古堡的全部。古堡里被载入史册的人和事,实在是数不胜数。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这些普通百姓的人生经历,都是极好的小说素材,到了高明的作家手里,足以写出鸿篇巨著。可惜,自己缺乏文采,无法表达其中的万分之一,只能从事历史资料挖掘、整理工作。
  青年报:你认为红色文学创作和现实的关系是什么?如何才能与时代结合?
  魏建国:我觉得红色文学创作,首先要把握好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随意解构历史、调侃崇高、低俗媚俗、玩弄历史虚无主义,这样的作品,一定会受到唾弃和嘲弄。其次,红色文学虽然写的是历史,但也要关照现实,烛照心灵,起到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再就是在文学技巧和表现手法上,一定要“历史元素,现代表达”,根植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的历史这块土壤,不断探索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当代社会相协调的新的表现方法和艺术语言,实现文学的不断创新发展。
  青年报:《延安文学》是当地作家走上文坛的重要通道。请你结合具体事例,讲一讲你们在推出当地作家和发现文学新人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魏建国:我们的稿子主要来自当地和全国的基层文学爱好者,和“都市学院派”作家相比,他们虽然在写作技巧和水平上还很不成熟,但他们拥有深广的基层生活经验。经过我们编辑的反复修改、认真校对,发表出来的作品不但没有降低刊物质量,反而因其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具体感人的艺术形象,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在编刊过程中,我们设置了《朔方星空》《陕北青年诗人作品选》《大学校园诗选》等栏目,尽量优先发表陕北本土作者的作品和文学新人新作。2013年5月,我们组织召开了“第一届青年作家创作研讨会”,请已进入全国文学视野的我市优秀作家介绍了读书写作经验,40名青年作家参加了座谈。2014年初,我们还专程去北京,向中国作协的领导和文学界的前辈们,郑重推荐了一批已具备走向全国实力的陕北青年作家,这一无私之举,令陕西在京的文学前辈与中国作协的领导深受感动。我们不仅注重扶持当地作家,也不排斥推广全国作家,二者有所侧重但又一视同仁,只要作品好,我们就推广。
  我们看重现实主义作品,坚守现实主义风格,关注底层人物命运,多刊发反映百姓疾苦的作品。对于那些小资小我、炫富摆阔、猎艳搜奇、胡编乱造、杯水风波、故弄玄虚、调侃崇高、颠覆历史、藐视读者、不可一世的作品,坚决拒绝和抵制。因此,用稿始终坚持“人民性、思想性、艺术性”的标准,以“注重质量、不唯名家、不薄新人”的原则,以“接地气、重写实、有暖意”的情怀,在“千刊一面”的文学环境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
  (摘编自2021年6月28日《青年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书写中国共产党壮丽史诗的“塞上红都”瓦窑堡具有辉煌的历史,为延安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B.“红色记忆”是《延安文学》的资源优势,对于《延安文学》,读者与其说是冲着“文学”,不如说更多的是冲着“延安”来的。
  C.魏建国认为自己不能通过文学作品叙写瓦窑堡里被载入史册的人和事,但能够从事历史资料挖掘、整理工作。
  D.虽然基层文学创作者在写作技巧和水平上很不成熟,但是只要经过编辑修改和校对,他们的作品就不会降低《延安文学》的质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堡里被载入史册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普通百姓的人生经历都是极好的小说素材,高明的作家可以借助它们写出高质量的文学作品。
  B.因为基层文学爱好者拥有深广的基层生活经验,所以他们发表在《延安文学》的作品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C.设置栏目、组织召开青年作家研讨会、向作协领导和前辈推荐青年作家,体现了延安文学“不薄新人”的原则。
  D.《延安文学》在编刊过程中以推广、扶持当地作家为主,又不排斥推广全国作家,作品好就是推广的标准。
  3.请结合材料,谈一谈当下青年作家怎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红色文学作品。(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花草之眼  聂鑫森
  秋风送凉,雁字南飞。
  蓄着短发的杨帆,再次走向这个自行车修理铺,已是十年后。
  上午十点钟,湖南工业大学的校园里很安静,学生们都上课去了。她推着一辆刚买的“永久牌”自行车,经过校门口的传达室,再折向右边的一溜砖瓦平房,在一个窄小的门脸边支好车。
  店堂里,放着好几辆待修的自行车,一个头发斑白的汉子,正蹲着修补戳破了的车胎,洗白的蓝工装上油污斑斑。在店堂上端的小桌上,放着一个插了一支洁白芦花的绿瓷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