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蔡教书2021级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前理解性默写练习
【学生版】小蔡教书2021级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前理解性默写练习(伍) .docx
【学生版】小蔡教书2021级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前理解性默写练习(捌) .docx
【学生版】小蔡教书2021级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前理解性默写练习(贰) .docx
【学生版】小蔡教书2021级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前理解性默写练习(玖) .docx
【学生版】小蔡教书2021级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前理解性默写练习(陆) .docx
【学生版】小蔡教书2021级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前理解性默写练习(柒) .docx
【学生版】小蔡教书2021级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前理解性默写练习(叁) .docx
【学生版】小蔡教书2021级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前理解性默写练习(拾) .docx
【学生版】小蔡教书2021级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前理解性默写练习(拾贰).docx
【学生版】小蔡教书2021级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前理解性默写练习(拾壹).docx
【学生版】小蔡教书2021级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前理解性默写练习(肆) .docx
【学生版】小蔡教书2021级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前理解性默写练习(壹) .docx
小蔡教书之2021级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前理解性默写练习.ppt
小蔡教书2021级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前理解性默写练习(壹•《大学之道》•2021年各地试题集锦)
1.唐代文学家韩愈《师说》中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两句,与其中的“小学”相对的是“大学”。《大学之道》阐述了大学的“三纲”,即“ , , ”。
2.《大学之道》中,写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够处事合宜的句子是“ , ”
3.《大学之道》中,写知道应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够做到心不妄动的句子是“ , ”
4.《大学之道》中,写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的句子是“ , ”
5.《大学之道》中,写心不妄动才能够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精详的句子是“ , ”
6.《大学之道》中,写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的句子是“ , ”
7.《大学之道》中,用“ , ”两句指出事物都有先后次序的道理,进而说明“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观点。
8.《大学之道》中,用“ , ”两句,强调上自天子,下至平民百姓,一切都要以修身作为为人处世的根本。
9.《大学之道》论说的八目是“ ”。
10.《大学之道》中,论说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彰明美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的句子是“
……
小蔡教书2021级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前理解性默写练习(捌•2021年各地试题集锦)
1.“仁”是孔子思想核心。在《论语•颜渊》中,孔子指出要达到“仁”之境界是不可能依赖他人的,因而“ ”。而在《论语•泰伯》中,曾子延续老师的理念,他说“ ”,这就将“仁”明确为士的职责所在。
2.儒道学说看似矛盾对立,但思想不乏相通之处。儒家经典《尚书》中有“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而我们学的《<老子>四章》里就有“ , ”的相似观点。
3.遥对明月,李太白岂能无酒?《将进酒》中有“ ”的名句,酒与月皆不可辜负。同样遥对明月,张若虚生发哲思,《春江花月夜》中有“ ”的名句,以人赏月来叹问人类源起。
4.《大学之道》中的“ ”一句说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而 “ ”一句是说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5.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作为时代青年, 应当以《论语 •泰伯》中曾子所说的 “ , ”两句自勉。
6.《老子》四章中以车子和器皿为例, 形象说明“有”与“无”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认为“ ”,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 ”,器皿中间必须留出空处, 器皿才能发挥盛放物品的作用。
7.《〈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的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通晓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唯利是图的句子是“
……
小蔡教书2021级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前理解性默写练习(玖•2021年各地试题集锦)
1.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 , ”自勉。
2.《论语•阳货》中孔子认为学《诗》除可以兴、观、群、怨之外,还可以“ , ”又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3.《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达到天下太平的是:“ , , ”。
4.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文”和“质”对“君子”下了定义的句子是:“ , ”。
5.《老子》总是提醒世人注意观察日常事物那通常被忽视的一面。如通过观察车子、器皿、房室等日常事物,老子看到了“无”的意义,并得出“ , ”的结论。
6.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 , ”。
7.《老子四章》中以树木为喻,表达大的事物总是从小的东西发展起来的句子是“ , ”。
8.《论语•八佾》载,孔子先假设了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的情境,继而引导学生思考“ ”和“ ”两方面的问题。
9.《<老子>四章》中强调积累的重要性时,先用“合抱之木”来阐述,接着又以“ , ”来形象说理,最后阐明走一千里路要从脚下的第一步开始的道理。
10.在《论语•学而》中,孔子认为君子不应当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而应当“ , ”,这样才称得上“好学”。
11.《论语•里仁》中,运用对比手法来阐明君子与小人不同义利观的两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