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930字。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结合五四运动对青年郭沫若的影响,深入理解本诗的内容。
2. 感受诗歌中对“力”的赞美,体会本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3. 认识五四时期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追求个性解放的社会精神。
【学法指导】 诵读法 情景分析法
【自学指导】
1、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诗人。1919 年,
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1921 年,出版第一本新诗集《女神》,书中洋溢着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女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郭沫若也因而成为中国新诗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同年,又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一同创立创造社,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旗手。
主要作品有诗歌《天狗》《凤凰涅槃》《太阳礼赞》《炉中煤》《静夜》《天上的街市》等,戏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王昭君》《孔雀胆》《蔡文姬》。
2. 写作背景:《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 年9、10 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影响,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五四时期的新诗
新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形式,当时也称新诗为“白话诗”、“白话韵文”、“国语的韵文”。
五四运动(1919年青年学生组织的爱国运动)
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又称“五四风雷”。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党史一般将其定义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并以此运动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新文化运动
兴起:1915年9月《青年杂志》(即《新青年》的第一卷)在上海创刊,成为新文化运动的起点。其主编陈独秀大力倡导民主与科学精神,推进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
发展:1917年初,陈独秀被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也随之迁京。在北大校长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下,《新青年》集结了一批推进新文化的先驱人物,如李大钊、胡适、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鲁迅等。1919年借助“五四”学生运动的大势走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