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320字。
课题:《芣苢》《插秧歌》
【学习目标】
1.诵读这两首诗,把握它们的朗读节奏。
2.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表达技巧。
3.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欣赏劳动之美
第一课时
【自学指导】
一、文学常识
1.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出自各地的民歌;《雅》分《小雅》和《大雅>;《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商颂》。
《诗经》中的诗歌大致分为四类:
①社会政治诗,对生活愤懑忧伤,抒发感慨,对政治或赞美或讥讽、抨击;
②爱情诗,歌颂美好的爱情;
③史诗,记载民族的历史,歌颂祖先的功勋;
④反映兵役、劳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不幸。
《诗经》在手法上分为赋、比、兴。
《诗经》的艺术技法被总结成“赋,比,兴”。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点更鲜明。如《魏风•硕鼠》都是通篇用比的。
兴,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歌咏的内容。比兴手法可增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韵味和形象的感染力。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是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
相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周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这些没有记录姓名的民间作者的作品,占据《诗经》的多数部分,如十五国风。《诗经》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
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