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400字。 《长征胜利万岁》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教材分析】
《长征胜利万岁》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精读课文,是杨成武上将回忆录里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以杨成武为第一人称视角,记述了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以及红一方面军进行总结的情景。学习这篇文章,需要结合历史背景,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必要性、必然性以及历史意义和精神价值。同时还需要把握文章对于具体的场景描写,将自己置身于具体的场景中感受真实的历史氛围,在此基础上鉴赏文章细腻的细节描写和感悟文中所表达的精神内涵,加强对长征精神的理解,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荣誉感。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过有关长征的诗词,加上学生通过历史课和政治课对长征的了解,学生对于长征和长征精神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在上课时对于历史背景的知识不必花太多的时间去讲解,重点应放在对人物描写的刻画上,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特征,归纳长征精神的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目标】
1.课前自主阅读课文内容,疏通重点字音字词,梳理文章结构。
2.依照红军长征历史背景,结合学习提示内容,品读相关人物形象。
3.感悟长征精神,明确长征精神的内涵,思考如何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的线索厘清文章的行文脉络,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特征感悟长征精神的内涵。。
【教学难点】
通过解读长征之艰难,挖掘长征之所以会取得胜利的原因,归纳长征内涵,延续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诗文导入,温故知新
在小学的时候,我们曾经学过关于长征的七言律诗,这首诗是毛主席带领红军翻越岷山之后写下的,大家还记得这首诗歌吗?
明确:
毛泽东《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二、知人论世,了解作者
杨成武是中共的优秀党员,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杨成武于1929年参加革命,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7岁当上团政委。后任红1军团第1师政治委员,指挥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创建新中国立下了不朽功勋。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55年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杨成武晚年写了不少回忆录,有《忆长征》《敌后抗战》《冀中平原的地道斗争》《反攻进攻曲》《战华北》等著作。
三、写作背景,追忆历史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多座县城,牺牲了营以上干部430余人,共击溃国民党军队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本文就是长征的重要参与者杨成武将军对1935年10月红军胜利到达吴起镇后发生的一些事情的回忆,记录了他的所思、所想、所感。
通常说的红军长征两万五千里,是专指红一方面军的行程,而各路红军长征总里程约为6万余里。
四、梳理长征之概貌
1.理清思路,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本文记叙了哪些事件。
明确:
第一部分(1-8)红四团到达吴起镇
第二部分(9-22)毛泽东指挥长征最后一仗
第三部分(23-46)中央召开全军干部会议,毛主席宣布长征胜利。
五、认识长征之艰难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