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题,约13010字。
铜山区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情调研高一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汉语文络文学正在飞速发展,其中网络诗歌作为网络文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构成当下现代汉语诗歌写作中最具活力的一翼。考察网络诗歌的写作状况,思考网络诗歌如何创造互联网时代的诗性品格,成了现代诗歌整体性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
网络诗歌最早的存在形态主要体现为一种诗歌传播方式的“网络化”,即诗歌作者把在线下创作完成的诗歌作品上传到诗歌论坛或诗歌网站,以期获得某种展示和交流的效果。智能手机的兴起,移动互联网特有的高度沉浸式和个性化设计,传统媒体编辑作为审核者的角色定位的新转变,都有力地推动着诗歌自媒体的飞速发展,让现代诗歌的艺术想象和写作实践获得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话语空间。
近年来,微信平台中诗歌群和诗歌公众号出现井喷式增长与扩张。不难发现,这些创办者发起的诗歌群和诗歌公众号,为诗歌写作者和读者构建一个展示作品、表达观点、传播讯息的网络话语平台,同时仍保留着与其他微信群相同的基本社交功能。这种交互性和混杂性特征,使诗歌微信群和诗歌公众号既迥异于传统纸质刊物的单向度、平面化的阅读方式,也不同于第一代互联网比较纯粹的诗歌论坛以文字阅读为主的网络交流模式。
上文基本是从文学传播和文学消费的角度,来考察网络诗歌和互联网的关系。笔者更想关注网络诗歌作为一种时新的写作艺术。其核心问题就是如何生产出更多经典作品,涌现出更多代表性诗人,以此来支撑网络诗歌的美学合法性。
移动互联网普及带来的一个越发突出的后果,就是阅读的浅显化和碎片化。与之相呼应,网络诗歌写作也出现了“段子化”“口水化”等诸多问题。对于一个自觉自为的网络诗歌写作者而言,不仅要全心投入网络诗歌的文类建设中,也要具备一种担当精神,以自身的创作回应当下这个伟大的时代。
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为现代汉诗的语言、形式等诗艺命题寻求新增长点提供了多种可能性。譬如,近年出现的“截句”写作现象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这一颇具意味的诗歌新形式,吸引了不少诗人的积极参与。关于“截句”写作,也有一些持不同意见者在社交网络平台发出尖锐的否定声音。“截句”写作可以视为现代汉诗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个有益尝试,而关于其成或败的评判,显然不宜过早地得出某种武断之论,应更包容此种诗歌写作实践,给予更多的观察时间。
网络诗歌写作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包括现代汉诗艺术传统在内的汉语诗歌艺术的深厚传统,不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抽象存在。而是仍然流淌在我们语言和文学中的精神血脉,也应该流进当下的网络诗歌作品之中。以当下诗坛为例,不少曾经以叛逆姿态刻意疏离古典诗歌传统的诗人,近年都不约而同地回望、重释古典诗歌经典。并以之作为推进自身诗歌写作的新动力。他们这种通过向古典诗歌传统致敬而获得内在写作动力的做法,显然值得网络诗歌写作者借鉴。当然,这里所说的对接汉语诗歌艺术的深厚传统,不是简单的“复古”或“拟古”,而是一种汲古为新,即经由当代人的想象与再造,让最具活力的传统因子真正内化为网络诗歌作品的新血肉。
与此同时,网络诗歌写作者对接汉语诗歌艺术的深厚传统应有一种当代视角,即以数字人文视野和互联网思维对之进行一种重新关照,才可能收获更多对既有传统的新认识和新发现。
(摘编自2021年11月24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现如今,诗歌再次热起来。从荧屏节目到线上公号,再到线下的各类读诗分享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回味经典好诗,从诗词中汲取精神营养。实在中国千年不衰,其道何在?结合我自身的诗歌创作实践,我认为好的诗歌,关键就是处理好气道、味道与门道这“三道”。
先说“气道”。诗是有气的,气通了,诗则顺:语顺,意顺,情顺,境顺,读起来也顺,容易产生共鸣。大千世界的风霜雨雪,现实社会的冷暖寒凉,都会在诗人心中掀起波澜,从而萌发诗情,生成为诗,进而释放诗气,形成诗的气场,甚至使人一下子就能看得见诗的形状,触摸到诗的骨骼。这气里有大漠孤烟、大江东去的豪气;有关注社会、扎根人民的地气;有不随波逐流,努力登攀诗歌高度的勇气;有风抚塔铃,珠落玉盘,心弦随之颤动的灵气……这些气韵,为诗歌提了神,铸了魂,读来感同身受,方能令人难忘。
再说“味道”。只有品,方知其真味,只有耐品的诗才是好诗。这里所说的味道并非生活中酸甜苦辣的实指,主要指诗的含蓄,是诗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是通过对诗的品味、琢磨,能使人领略诗之意境、情境。而且一旦领略了,会有洞门大开、眼前一亮之感。读现代诗人卞之琳的断章就是这样的感觉:“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四行短诗,让人回味无穷。“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幽深的意境,直击心性,余味无穷。似这类有味道的诗词太有魅力,堪称百读不厌。
最后是“门道”。这里所说的“门道”,显然有写作方法之蕴。诗该怎么写,没有统一的模式。功夫在诗外,是诗歌的一条重要门道。所以,诗人们要多关注社会。关注时代命运,身体力行,多走走,多看看,多读多想多写,坚持下去,妙法自在其中。
诗歌的创作与创新,主要在实践而不是理论,更不要迷信所谓技巧。如果说真有技巧,正如前面所述,那也是熟能生巧。
(摘编自2020年1月6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创办者发起的诗歌群和诗歌公众号因其交互性和混杂性,无论是阅读方式还是网络交流模式上都和以往比较纯粹的文字阅读有所区别。
B.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带来了突出的后果,即阅读的浅显化和碎片化,这也是网络诗歌写作中出现“段子化”“口水化”等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
C.网络诗歌写作者对接汉语诗歌艺术的深厚传统时应有一种当代视角,这要求创作者以数字人文视野和互联网思维对之进行一种重新关照。
D.诗是有气的,有豪气、地气、灵气……这些气韵为诗歌提了神,铸了魂,读来感同身受,甚至使人能看得见诗的形状,触摸到诗的骨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网络诗歌最早的存在形态主要体现为诗歌传播方式的“网络化”,线下完成的诗歌作品上传到诗歌论坛,只可以获得某种展示和交流的效果。
B.网络诗歌创作应向古典诗歌传统致敬,获得内在写作动力,同时要汲古为新,经由当代人的想象与再造,让传统因子真正内化为网络诗歌作品的新血肉。
C.含蓄的诗词,经过读者反复品味、琢磨,能让人领略诗之意境、情境,一旦领略,会有洞门大开之感,如不能让人领略,它就不是好诗歌。
D.诗歌的创作与创新,主要在实践而不是理论,更不要迷信所谓的技巧,由此可见实践比理论更重要,所以创作诗歌是不需要技巧的。
3.结合材料二,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网络诗歌具有担当精神和反映时代气象的一项是(3分)
A.我的祖国/忍受着龟裂土地的艰辛/每一根青筋都代表他们的苦/他们的手掌非常耐看/每一道沟壑是无声的叫喊
B.放得远一些就是1931年9月18日/放得近一点就在今年今月/今日以及此时/就在我们伸手可触的身边
C.一只白鸽要飞越多少片海/才能安歇在沙滩上/炮弹要飞多少次/才能将其永远禁止/朋友,答案在风中飘荡
D.又是端午了/咱就不说屈原了吧/反正说多了也是无用/反正,也没谁愿意听/还是说说粽子吧/比天问可香多了
4.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网络诗歌如何产出经典作品。(4分)
5.《登高》是杜甫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浓郁,沉郁顿挫,请以材料二“好诗的标准”为依据,结合具体诗句鉴赏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他和收废品的女人
李建华
耿嫂第一次来技校,朝他办公室窗户探一探头,很快又缩了回去。他在做学期规划,没注意到她。她又探了探头,轻轻地喊了声:“老师!”他吓了一跳,抬头看去,看到了一张干瘦而谦卑的脸。他惊得差点儿从椅子上站起来……
他很快就镇定了下来,绷着脸朝窗外问:“你找谁?”
她还在窗外站着,摩挲着双手,挺局促的样子。“有没有旧书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