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题,约16280字。
通州区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
2022年11月
本试卷共8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我是真的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不久前,一位生产智能电器的企业家如是感慨。企业对高精尖,炫彩酷的不懈追求,同工匠精神不谋而合。只有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打造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
《说文》里讲:“匠,木工也。”今天的“匠”,成为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差别。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取材于2016年4月30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工匠精神是中国人自古及今,绵延百代孜孜以求的。早在《诗经》中,就把对骨器、象牙、玉石的加工形象地描述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庄子》中的“庖丁解牛,技进乎道”《尚书》中的“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以及贾岛关于“推敲”的斟酌,都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匠人精神。
古代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原创之国、商品出口国及匠人之国。而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金银器,壁纸等产品曾是世界各国王公贵族和富裕阶层的宠儿。早在西周时期,就已设立了“百工制度”,占代的“中国制造”闻名遐迩。
中国自古就有追求“精确”的传统。“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说法就是例证。欧阳修《归田录》载,汴京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勘精,都料匠预浩所造也”。预浩把塔建好后,却是“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成了斜塔。大家都奇怪这是怎么回事,预浩解开了谜团:“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意大利比萨斜塔的倾斜并不是设计者的初衷,而开宝寺塔则是在充分考虑到气候因素前提下的刻意之举。这样来看,不光前人要感叹预浩精益求精,就连今人也定会竖大拇指。
《五杂俎》记载,明朝中期有一位木工蒯义,参与了紫禁城建设,最终迈上了工部左侍郎的岗位;王世贞《弁山堂别集》记载,明朝成化年间的木工蒯刚,仰仗木工技术,官至工部右侍郎;明朝嘉靖年间的木工郭文英因建造宫殿有功,走上了工部侍郎的岗位,而同期的徐杲“以木匠起家,官至大司空”。
中国古代工匠匠心独运,他们把对自然的敬畏,对作品的虔敬、对使用者的将心比心,连同自己的揣摩感悟,全部倾注于一双巧手,创造出令西方高山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如曾侯乙编钟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为“稀世珍宝”。
总之,只有沉得下心、坐得住“冷板凳”,才能真正做出匠心独运、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如今,尊重工匠的劳动,以良好的环境催生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才能使“工匠精神”绽放异彩。
(取材于张勇《古代的工匠精神》)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工匠精神同当今企业对技术的追求不谋而合。
B. 工匠精神的本质是一种职业素养和职业品质。
C. 工匠精神的内涵不只是将一门技术掌握纯熟。
D. 工匠精神对治疗社会上的坏风气起重要作用。
2. 根据材料一,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离群索居:“索”读作suǒ 意思是“搜寻、寻找”
B. 臻于至善:“臻”读作zhēn 意思是“达到(美好的境地)”
C. 出类拔萃:“萃”读作cuì 意思是“草丛生的样子”
D. 格物致知:“知”读作zhī 意思是“知识”
3. 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工匠精神是中国人自古就努力追求的,许多古文献都有对工匠精神的描述。
B. 工匠精神追求“精确”,北宋工匠预浩在汴京建造开宝寺塔就是典型例证。
C. 工匠精神在明代非常受重视,蒯义、王世贞、郭文英等都仰仗技术做了高官。
D. 工匠精神不仅仅体现在工程技术和器物制造上,也可以体现在艺术创作中。
4.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成语最能体现工匠精神核心的一项是 ( )
A. 炉火纯青 B. 精益求精 C. 切磋琢磨 D. 匠心独运
5. 当代中国,要使“中国制造”成为精品,上面两则材料带给你哪些启示?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赤壁赋》(节选),完成各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