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5题,约20090字。

  2023届高三10月检测练习
  语   文
  说明:本试卷共六道大题,25道小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在答题卡上填写个人信息,并将条形码贴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长江是我国第一长河、全球第三长河,国家战略水源地,是货运量位居全球内河第一的黄金水道,在维护我国生态和水安全方面的地位无可替代。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是新时期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也是我国走绿色发展之路的重要示范。习近平同志指出,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优先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改革开放后的很长时间内,长江沿线省市曾过度追求经济指标的快速增长,忽视了长江流域生态容量的有限性和环境承载力的脆弱性。经济发展目标与生态发展目标长期不平衡,导致长江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严重滞后于物质文明建设,生态“账户”透支严重。长江流域已遭到破坏的生态容量和环境承载力,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有效恢复。更严峻的是,在长江生态需求与生态供给重新实现平衡之前,长江生态“赤字”仍会持续增长。因此,“大开发”带来的后果必须通过“大保护”来弥补,而且刻不容缓。
  “不搞大开发”,要求长江流域各省市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加强自律。自律意味着取舍,背后是对生态价值的充分认可和高度重视。一些地方之所以面临转型困难,本质上是因为还在传统的发展路径上一意孤行。对这些地方而言,当务之急是严格以生态红线为标尺,明确什么不能做。减掉一项破坏生态环境的政策,就是增加一项建设生态文明的举措,这种“减法”正是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的开端。
  “共抓大保护”,要求长江流域各省市加强沟通合作,形成保护长江生态的合力。长江经济带涉及11个省市,是全世界人口最多、产业规模最大的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因长江而构成了统一的生态整体。这就决定了任何一个省市都无法在长江生态环境破坏中独善其身,也无力独自承担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重任。因此,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绝不能以行政区划为壁垒。各省市在加强自律的同时,必须同其他省市精诚合作。
  (取材于周亚敏等的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长江作为战略水源地,在维护我国生态和水安全方面的地位无可替代。
  B. 长江生态环境的恶化反映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急功近利的问题。
  C. “不搞大开发”,意味着取舍,取的是良好生态环境,舍的是经济发展。
  D. “共抓大保护”,要求沿线省市共同承担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重任。
  2. 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账户:生态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
  B. 赤字:生态需求远小于生态供给
  C. 红线:保护生态环境安全的底线
  D. 壁垒:行政管理清晰分明的界限
  材料二
  长江经济带横贯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东到上海江苏浙江,西到云南四川贵州,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经济带,跨越11个省市,面积205万平方公里,人口和经济生产总值均占全国40%以上。
  长江经济带生态地位突出、发展潜力巨大。但由于长期高强度开发的累积效应和缺乏科学的空间开发管控等,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状况形势严峻,严重威胁长江作为国家战略水源地和重要生态支撑带的地位。
  受生产和运输“亲水”特性的影响,长江干流和一
  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4分。
  (一)(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亿传
  (北宋)苏舜钦
  韩公,讳亿,字宗魏。以咸平五年登进士第,除大理评事。
  景祐二年,通判陈州。时郡界河决害民,计其补塞费巨万,公驰至其地,集濒河丁壮,就伐薪蒸,亲为栽画,一物不取于民而堤复完坚。又去郡数十里有群寇,大浮舰而下,将劫旁邑。公廉知之,自部十余卒,夜掩至,命堰河绝上流,举火伐鼓以疑之,贼弃舟迸走,尽束以付吏。转运使郑文宝闻之,走檄①会公于许。既至,叹曰:“急欲识公之面颜耳。”
  八年,迁屯田员外郎,知相州。时河北蝗旱,转运使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