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1880字。
2020级高三校际联合考试
语文试题 2022.11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 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 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书如其人”是传统书论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大部分书论家的论述各有侧重,直到清代刘熙载在《艺 概 ?? 书概》中才明确提出“书如其人”的命题: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 已。”书法产生于对汉字的书写,是书写汉字和文本的艺术,而汉字与文本是实现“书如其人”的基础和支 点。那么,以汉字书写为存在基础的书法是如何具体实现“书如其人”的呢?
书法的直接对象——汉字具有形象性。每一个汉字是由基本笔画组成的,构成其结构的笔画相互交叉, 这种交叉的关系分割出了不同的结构空间,这种复杂的空间关系具有建筑的意味,就使得汉字即使不再具有 原始文字的象形性而仍然具有造型特征。而这种造型特征是通过被规定的书写顺序产生的,也就是我们常说 的笔顺。汉字的笔顺既是对书写的规定,同时也是对欣赏的规定,笔顺的存在能够使得书者的动作完整而准 确地保留在纸面上。古代书家一直承认并追求心、手、笔三者的一体性,观者能通过笔迹实现对书写活动的 还原。在这个过程中,书者与观者就能达到高度的统一,这就把书者与观者通过作品联系起来。具有意义的 文字再加上可见的形象,如同声音配上形体表情,那么观其书就会有如见其人的感觉。书法很容易跟书者联 系在一起,古人的字迹如其人在场,不仅是因为文字能传递思想,更是因为文字具有外在的形象,因此书法 作品与书者的人品、学识、才情就被看作是统一的存在。
除此之外,汉字本身就是一门学问——文字学。中国汉字历史悠久,且一直保持着长久的生命力,在发 展过程中先后产生了多种字体,并最终形成了以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种字体为主的文字系统。 楷书与行书成为日常实用的常见字体,篆书、隶书尤其是篆书则成为文字学的研究内容。书法创作首先要保 证汉字书写的准确性,特别是以篆书、隶书为内容的书法创作;其次还会涉及用词是否准确的问题。这就要 求创作者对于文字学有一定的学习基础。篆书、隶书作品能显现出其文字学的学识修养,属于刘熙载所说的 “如其学”。
书法的间接对象——文本具有言志与载道的功能。书法的文本既包含具有艺术性的文学作品,还包括最 为常见的日常书写文本。音乐、美术、舞蹈和戏曲等都是艺术,但在生活中我们不会时时刻刻都以这种方式 进行交流,唯独书法艺术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的使用之中。书法史上的经典作品很多产生在日常生活的使用 中, 日常书写与书法艺术浑然一体,其文本内容往往是作者才情、思想与学识的一种展现。如果说诗言志、 文以载道,那么书法所面对的就是志与道,志与道就成为书法隐含的内容。因此,对于书法的品评与创作很 容易与学识、志向结合在一起,人格在书法作品中的表现无法脱离书法的文本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书法具有表现人格的功能,但是这种关联性并非是绝对的,是不对等的。清末民国
时期的书家李瑞清曾以作品为出发点去判断书者的性别、年龄和品貌,结果差之千里。书法作品所表现的风
格与作者的关联应该是微弱而短暂的,比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其书写时情绪的起伏变化与作品中的笔
墨变化之间有一定的关联。
(摘编自公丕普《“书如其人”思想的逻辑支点与时代困境》)
材料二:
正如书法史上不断有像颜真卿这样的书家印证着“书如其人”一样,也有层出不穷的个案印证着“书未
必如其人”的观点。北宋蔡京乃一代奸臣,人品卑劣,臭名远扬,但其在书法理论和创作上都有很高的造
诣。立足于书法活动这一本体立场,我们会发现“书如其人”的理论漏洞。
第一,线条形象的视觉传达方式是抽象的。作为汉字笔画的线条是书法艺术的最基本语汇,它在多大的 程度上能表达书家的精神内容因素?现代心理学的试验虽然可以证明线条的粗细、长短、曲直、疾缓、枯湿、 厚薄等形式特征,能引起人心绪上的反应,但是这种情绪的波动与书法的表达内容之间的对应关系非常模
(摘编自沈伟棠《“书如其人”:一个古典美学命题的辨析》)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书如其人”是我国传统书论中的一个重要思想,虽然书论家多有论述,但清代刘熙载是明确提出这个命
题的第一人。
B. 汉字的笔顺对书者和观者都具有规定性,书者按照笔顺将作品呈现在纸面上,观者可以通过笔迹还原书者
的书写活动。
C. 实现“书如其人”离不开书法的直接和间接对象——汉字与文本,这两者能反映书者的学识,也能彰显其
才情和志向。
D. 现代心理学试验可以证明线条的不同形式特征能引起人心绪上的反应,但欣赏者仍难以从线条变化中判断
书者的道德。
2. 根据材料内容,免费下载公众号《高中僧试卷》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书法中汉字笔画或线条的问题,但二者论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 B. 书法的文本既有文学作品,又有日常书写文本,后者往往更能体现出书者的思想与学识。 C. 书写的书体和文本内容相同,但书者不同的情绪会使呈现的作品风格类似而又存在差异。
D. 一个不道德的人可能极具艺术才能,我们难以从他的书法作品中找到他道德卑劣的根据。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持“书未必如其人”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观其书,有以得其为人;则君子小人必见于书,是殆不然。” (苏轼《题鲁工帖》)
B. “观晋人字画,可见晋人之风猷;观唐人书踪,可见唐人之典则。” (《金石略序》)
C. “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 (项穆《书法雅言》)
D. “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心为本,而笔乃末矣。” (王级《论书》)
4. 材料一论述层次清晰,请简要分析。 ( 4 分 )
5. 下面这幅获奖篆书作品“过犹不及” (《论语》),刚健洒脱,由向羲小学一女生现场创作。请结合材料 对此简要分析。 ( 4 分 )
气吊裕通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免费下载公众号《高中僧试卷》完成6~9题。
听,三千年青铜文化在回响 康岩
天宝十四载秋,54岁的李太白厌倦了御用文人的活计,决心做一场逍遥游。此番他历金陵、扬州,再顺 江而下,来到安徽铜陵秋浦河畔。秋日秋浦河,江天一色,空水澄鲜,群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