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5520字。

  语文试卷
  总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命题人: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相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们一向关注传播的内容,但是现在随着传播媒介的快速更新换代,人们开给意识到,媒介形态本身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最早的传播活动是借助语言进行的,由于言语稍纵即逝,具有特殊记忆力的人便拥有了一定的话语特权,这就是历史上祭司之类的人在一定程度上能控制首长的原因。
  随着文字及书写材料的出现,人类进入了文明社会。但是,文字本身也造成新的社会隔阂。因为它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字世界,造成识字者与文盲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说话是通过生活就能获得的能力,识字和书写则需要长期的学习,只有极少数人有机会掌握这种技艺并成为统治者,构成一种等级性极强的线性的社会权力链。文字虽然可以较长久地记录下历史的信息,然而手写文字对信息的复制效率过于低下,难以形成规模化的传播,社会交流的扩大要求人们设想可以复制文字的传播技术,于是,印刷术应运而生。
  印刷术的发明通常被视为信息传播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11世纪,中国人毕异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在几百年内,这一发明并没有被用于新闻的规模化传播。在1450年前后,德国人谷登保重新发明出了活字印刷术,这项技术即被广泛应用。印刷文化蕴藏了最近数百年人类的深刻思考,但是它的解放意义仍然是有限的,它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又形成了新的传播垄断,因为数量巨大的没有足够读写能力的人自然被排除在外。随着19世纪中叶工业化国家普及国民教育,废除知识税,报刊得以进入千家万户。信息流动的加快,打破了社会的封闭状态,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众传播首次显现出自己的力量。
  从19世纪的电报、电话、电影,到20世纪的广播、电视、卫星通信、计算机网络,电子煤介不知不觉中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电子媒介打破了传播的文化条件的限制。电话、广播诉诸人的听觉,电视、网络传播同时诉诸听觉和视觉,没有受过任何教育的人也能够通过自己的耳朵、眼睛获得信息。特别是电视和网络。它们把人们的视觉和听觉都调动了起来,将鲜活生动的声音和画面展现在人们面前。无形中,电子媒介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结构。
  现在,继续分别讨论印刷、广播、电视、电话、网络传播的意义正在减弱。所有的传媒技术的数字化已经成为可能,“传播媒介”正在成为一个包容性术语。这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既有正面的,当然也有许多意料不到的法律和道德的新问题。
  当我们自豪地回顾数百年来传插科技如何深刻影响着社会结构的时候,忧虑同样也相伴着。一旦这些不断更新的传播科技成为我们生活中须臾不可分离的东西,那么一种新的异化或统治便产生了。我们可能成为新的传播科技的奴隶,而痴迷于电视、网络的现象不过是一种极端的表现。人们创造了新的传播科技,会不会反过来被自己创造的东西所异化?不论未来的传播科技会变化出多少更新鲜的媒介形态,这个问题始终应引起我们的警觉与思考。
  (摘编自陈力丹《传播媒介变迁的社会影响》)
  材料二:
  从高中语文课本收入传播学文章,到近年来多省的高考语文试题涉及媒体的社会动员功能、信息茧房等传播学理论。专家认为,随着传媒的发展,媒介使用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关系越来越紧密,特别是青少年甚至儿童,
  1.下列对“传播媒介”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语言作为最早的传播媒介,是通过生活就能获得的能力,但不具有长效机制,记忆力超强的人拥有话语特权,掌握一定的社会控制权。
  B.文字作为传播媒介,可以长久记录信息,但本身造成了新的社会隔阂,识字者与文盲之间难以沟通,复制效率不高,不利于规模传播。
  C.印刷术提高了信息复制的效率,但读写能力不足的人处于劣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国民教育的普及,有所改观,彰显大众传播的力量。
  D.电子媒介作为新兴的传播媒介,打破了传播的文化条件限制,有利于人们获得视听信息,改变了社会结构,也产生了可以预见的新问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断更新的传播科技目前已经成为生活“必需品”,人们将成为新的传播科技的奴隶,甚至会产生极端的表现。
  B.高中语文课本收入传播学文章,高考语文试题涉及媒体传播学理论,是因为传播媒介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紧密。
  C.在媒介使用中,人们既可能是传媒的客体也可能是传媒的主体,对民众普及传媒知识、提升媒介素养值得重视。
  D.如今,短视频、直播等媒介的影响超越了电视,青少年作为网络世界的原住民尤其要注重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新冠疫情期间,志愿者们在医院入口处帮助教会老年人下载“行程码”和“健康码”,便于他们顺利入院就医。
  B.据报道,在不到4个小时的时间里,来自安徽省50个贫困县的102个农产品亮相某直播平台,销售额超过千万元。
  C.某小学开展“护苗行动”,转发“网络谣言常见的N个特征”“清朗网络,从我做起”等博文,吸引广大儿童参与。
  D.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要求“控制电子产品使用”“实施网络游戏总量调控”。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如何提升民众的媒介素养,你有哪些好的建议?结合材料二分条列举。(6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温钝的刀
  刘博文
  不否认,女人的脸上是有过桃花的。
  桃花灿烂,如日薄西山时特有的余晖,在玻璃镜片折射下,点缀着为数不多的光芒。不刺眼,有引导与示好的意味。
  还剩三天。时间隐藏在手臂上的腕表里,不急不快地走着。
  橱窗前的林一峰定下脚步,余晖一片片散下,打在他身上,和先前女人脸上的桃花相同,有催促的意味,是不是示好他就不知道了。
  他只知道,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