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320字。
一轮复习之文言文阅读
任务一:文言文断句
(一)任务解读
古时称文辞停顿的地方为句或读。古文原本是没有标点符号的,阅读时为求语气的顺畅和文意的准确表达,读书人便会在文章中自行加注记号。像这样加注句读的行为,被称为“断句”。现代用的标点符号是“句读”的发展。《三字经》有言:“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意思是,凡是教导刚入学儿童的老师,都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可见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如果不懂句读,往往会误读,导致误解原意。古代有些文献对同一段文字有不同的解释,往往是因为作者在句读上产生了分歧。
(二)方法指导
文言文断句,旨在考查文言文综合理解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课内外阅读,培养文言文语感,积累古代汉语知识,熟知文言文用词用句的基本特点及规律,熟悉古代文化知识。不过,首先要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
一、凭借名(代)词断句
在文言文中,可以借助名词或代词通常所在的固定位置来给文言文断句。名词常做主语、宾语等,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如果这些名词做主语,那么其前面就可以断句;如果做宾语,那么其后面就可以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基本上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之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如《鸿门宴》中“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先用全称,后文“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中的“哙曰”就不再提姓。
常见代词:吾、余、予,表示“我”;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此、是、斯、兹、夫,表示“这”。
典例分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初为桓伟辅国主簿。宋武帝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