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1990字。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双周练试题
高 三 语 文
2022.1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自先秦以降,“义利之辨”一直是儒家讨论的话题。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就提倡重义轻利,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主张“见利思义”,先取义然后取利,强调用义来约束人的行为。孟子则进一步认为:“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厌。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强调如果一个人轻公义、重私利,就容易导致人贪婪。孟子直接取义而否定利的做法使得义与利绝对对立,二者绝对二分。相对孟子此种义利观,儒家第三位代表人物荀子则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义与利者,人所两有也”。在道德价值观上,荀子将二者统一起来,而不是仁义与功利相互排斥、对立、冲突。西汉儒学的集大成者董仲舒,认为义利要“以义为主,以利为辅”,提出“正其道而不谋其利,修其理而不急其功”的观点。董仲舒之所强调“义”,正是由于他提倡“春秋大一统思想”,也正是在儒家义利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崇“义”,但他并非否定合理的“利”,因为利民之事反过来说就是“义”之举。到宋代,程颢、程颐将儒家“义利观”推向极致,提倡“贵义贱利”,完全抹杀了利的存在。尽管这观点到南宋得到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支持和推广,成为此时的主流思想,但还是受到了永嘉学派代表叶适、陈亮等事功主义的反对,认为没有“利”的“义”即为空谈,毫无价值可言,所以他们将“义”与“利”相结合,提出“义利并重”的观点。
通过对儒家“义利之辨”问题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成人”之价值取向。例如孔孟过分地强调“义”而孤立“利”,这体现了“成人”理想至上的道德价值。而事功学派过分地强调“利”,必然会导致对“义”的失衡,这体现了“成人”现实性、世俗性、功利性的价值取向,很容易滋生社会问题。此外,荀子、二程、董仲舒等人将二者统一起来,“义利并重”,此种观点成为最符合人类的“成人”的价值标准和“义利”判断。当然,当人们处在道德困境时,“义”的优先性仍是“成人”的道德价值取向,例如见义勇为。
(摘编自钟纯《儒家“正己”哲学意蕴及其维度探析》)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过分强调个人利益和局部利益无条件服从整体利益和社会利益,使得全国人民陷入一种“羞于言利”“不敢逐利”的境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刻而广泛的变化
1.下列对材料一中儒家“义利之辨”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家创始人孔子认为义应该重于利,也应该先于利,且义和利是君子和小人的分水岭,
但并非完全否定利。
B.儒家第三位代表人物荀子认为义和利并非二分对立关系,而是可以统一起来,这一看
法不同于孟子义利观。
C.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二程和朱熹主张义为重、利为轻,将儒家义利观推向极致,使之
成为两宋的主流思想。
D.事功主义者不仅反对完全抹杀利,而且强调义需要利支撑,否则义即为空谈,这体现
了功利性的价值取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先秦儒家的义利之辨,不过两则材料论述的重心其实并不相同。
B.材料一依时间顺序梳理了儒家义利之辨的过程,认为义利并重最符合人类的义利判断。
C.材料二认为先秦儒家义利观的一个核心内容是认同人们用合乎义的方式获取合理的利。
D.新中国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全国陷入羞于言利的困境,应借鉴先秦儒家的义利观。
3.下列说法不能支撑材料二儒家“义利之辨”核心内容的一项是(3分)
A.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B.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
C.于义合者为利,于义背者为害。
D.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4.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先秦儒家义利观对当今社会具有怎样的启示。(4分)
5.《吕氏春秋》记载了“子路受牛”的故事。请结合材料,从义利之辨的角度,谈谈你对故事中其他弟子和孔子不同态度的理解。(6分)
有一个人掉在水里,快要淹死了,孔子的学生子路经过,就立即下去把他救了上来。这个人为了感谢子路的救命之恩,就牵了一头牛送给他。子路接受了,回来欢欢喜喜地告诉老师和同学。其他弟子都在背后议论,觉得子路既然救人,就不应该接受牛。谁知孔夫子却很高兴,称赞子路做得对,说道:“从此之后,再见到溺水的人,必定人人奋力相救。”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蓝旗
陈村
喧闹过去了,草屋格外宁静。泥地在吸吮着泼去的冷茶,村子里狗吠着。
油灯的光,将我的脑袋放大,投在坎坷的潮湿的土墙上,看起来像个多瘤的怪物。
有点想家。噢,不要没出息。我来了,自愿的,愉快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