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1840字)
外国文学典故
潘多拉的盒子
“潘多拉”是希腊神话中的第一个女人。普罗米修斯盗火给人类后,主神宙斯为了报复,就命令火神用黏土做成美女潘多拉,送给普罗米修斯的兄弟厄庇米修斯做妻子。潘多拉貌美性诈,私自打开宙斯让她带给厄庇米修斯的一只盒子,使盒子里装的疾病、疯狂、罪恶、嫉妒等祸患一齐飞了出来,只有希望留在盒底,使人间从此充满了各种灾祸。后来,人们在写文章时就常用“潘多拉的盒子”这一典故比喻灾祸的来源。
达摩克利斯剑
“达摩克利斯”是希腊神话中暴君迪奥尼修斯的宠臣。他常说帝王多福,以取悦于迪奥尼修斯。有一次,迪奥尼修斯请他到王宫赴宴时,让他坐在帝王的宝座上,头顶上挂着一把仅用一根马鬃系着的利剑。其用意是使达摩克利斯意识到虽然身在宝座,可利剑却随时都可能掉下来,以示帝王并不多福,而是时时刻刻存在着忧患。后来人们就常用“达摩克利斯剑”这一典故,来比喻随时可能发生的潜在危机。
特洛伊木马
古希腊传说,特洛伊王子帕里斯访问希腊,诱走了王后海伦,希腊人因此远征特洛伊。围攻9年后,到第10年,希腊将领奥德修斯献了一计,就是把一批勇士埋伏在一匹巨大的木马腹内,放在城外后,佯作退兵。特洛伊人以为敌兵已退,就把木马作为战利品搬入城中。到了夜间,埋伏在木马中的勇士跳出来,打开了城门,希腊将士一拥而入攻下了城池。后来,人们在写文章时就常用“特洛伊木马”这一典故,用来比喻在敌方营垒里埋下伏兵里应外合的活动。
奥勃洛摩夫性格
亦称“多余的人”。“奥勃洛摩夫”是俄国19世纪著名作家冈察洛夫的长篇小说《奥勃洛摩夫》里的“主人公”。此人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任何需要费一点脑筋、动一点体力的事,他都害怕干,也不会干。他从来没有自己穿过袜子、买过东西。他生活的最高理想就是“休息和安静”,对社会上任何事情都抱着极端冷漠的态度。他“不习惯运动、生活、人多、事忙”,担心任何变动都会打破他的生活常规。像奥勃洛摩夫这样“既不愿意与统治阶级沆瀣一气,又远离人民、言行不一的知识分子”,还有莱蒙托夫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中的皮却林,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罗亭》中的罗亭等等。后来,人们就常用“奥勃洛摩夫性格”或“多余的人”,来比喻腐朽的寄生虫的典型性格。
安泰
“安泰”是希腊神话中的巨人和英雄,是海神波塞冬和地神盖娅的儿子。他的力量来源于大地母亲,只要身不离地,就力量无穷,所向无敌;但如果身体离开了大地母亲,就要失去生存能力。后来,安泰被希腊神话中最伟大的英雄赫拉克勒斯举在空中击毙了。因为安泰是个离开大地母亲就失去力量的巨人,所以,后来人们在写文章时就常用“安泰”来比喻作家、诗人以及革命政党不能脱离人民群众。
犹大的亲吻
犹大是《圣经》中耶稣基督的亲信弟子十二门徒之一。“犹大的亲吻”是犹大出卖耶稣的一个暗号。据《新约全书》说,耶稣传布新道虽然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但却引起了犹太教长老祭司们的仇恨。他们为除掉耶稣,就用30个银币收买了犹大。因一般人都不认识耶稣,犹大就同他们定下暗号:“我见面后亲吻的人便是耶稣。”当耶稣带领自己的门徒从大尼出来在橄榄山麓客西马尼园停留时,犹大就带着犹太兵包抄了上去。见到耶稣后,他假装请安,走过去跟耶稣亲吻。犹太兵随后一拥而上把耶稣捆绑起来。后来,人们在写文章时就常用“犹大的亲吻”这一典故,来比喻可耻的叛徒。
夏洛克与一磅肉
夏洛克是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剧《威尼斯商人》中的一个既贪婪又凶残的犹太富商、高利贷者,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因为反对高利放贷,同夏洛克结下仇恨。安东尼奥为了帮助向鲍西霞求婚的朋友巴萨尼奥借钱,因一时困窘,只好向夏洛克去借。夏洛克乘机报复,强迫对方签订了“逾期不还要在债务人胸前割下一磅肉”的借约。到期后,安东尼奥因故没及时还债,于是夏洛克就告到法庭,执意要按借约执行,非要割下安东尼奥的一磅肉不可。巴萨尼奥的新婚妻子鲍西霞扮成律师受理此案。她在法庭上宣布,依据法律只许割肉不允许流血,而且割下来的肉必须绝对是一磅重,即使相差一丝一毫或者哪怕流一滴血,夏洛克也得抵命。因夏洛克无法办到,诉讼失败。后来,人们在写文章时就常用“夏洛克与一磅肉”这一典故,用来讽刺揭露垄断资产阶级或霸权主义者的残忍贪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