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题,约13490字。
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学科期中考试试题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40分)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材料一:
1938 年抗战期间,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在武汉街头拍下一张照片——民众纷纷举起旗帜,其中一面醒目地写着:“不死!”
2020 年,疫情暴发之时,寒风凛冽,江城封闭。但从千千万万的窗户,传来此起
彼伏的呼喊:“武汉加油!”
不管是抗击外敌,还是抗击疫病,不同历史时空的“武汉保卫战”,都挺立着中
华民族不屈的脊梁,传承着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美国作家赛珍珠曾感慨:“没有任
何事任何人可以摧毁中国人,他们是善于从苦难中生存的坚韧之人。”
灾难,是观照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抗疫期间,有句话刷屏了:“劲头上来了,
很多东西都能解决。”这股劲,就是中国人的精气神,就是永恒不灭的民族魂。
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人们看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英勇无畏;从
无数普通人坚守岗位的执着中,人们看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从八
方驰援的物资洪流中,人们看到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血脉深情;从方舱医院
里“读书哥”的淡定中,人们看到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乐观豁
达……
抗疫时期的一幕幕感人场景,积淀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色,诠释着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品格:自强不息、百折不挠;万众一
心、众志成城;顾全大局、甘于奉献;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命运与共、天下一家。
中国精神,在抗疫中淬炼,在磨砺中升华。这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中
华民族披荆斩棘、奋勇向前的力量之源。
(摘编自钟华论《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材料二:
与疫病的抗争贯穿着人类文明进程。疟疾、流感、登革热、非典、埃博拉……在
漫长而悲壮的缠斗中,多少生灵惨遭涂炭,多少文明因此毁灭。“送葬的钟声几乎没
有停止过哀鸣”……不同时空中,人类的悲伤与呐喊从未停息。学者卡尔•齐默在《病
毒星球》一书中写下这样的感悟:我们生活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病毒史。
疫病,一次次重创人类,也磨砺了人类向死而生的韧劲。对抗疫魔,人类最有力
的武器就是科学。
回顾中国抗击疫情的实践,“科学防治”贯穿始终。面对充满未知数的新型冠状
病毒,面对布满艰难险阻的战“疫”,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是我们克难攻坚的重
要一招。
从加强病毒溯源、传播力、传播机理等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材料一写 1938 年外国记者在武汉拍的照片,旨在说明武汉人民在面对新冠疫情时表现出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
B.科学是人类对抗疫魔最有力的武器,面对未知的新型冠状病毒,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是我们战胜疫情的重要法宝。
C.材料一第五节运用排比手法概括了抗疫斗争中的许多感人场景,增强了语言气势,给人一种荡气回肠、打动人心的力量。
D.科学技术是社会进步的强大支撑,也是战胜困难挑战的有力保障,人类只要恰当使用科学武器,就能最大程度降低生命代价。
2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材料一指出抗击疫情彰显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品格,材料二和材料三则讲述科学防疫,突出表现抗疫斗争取得胜利的手段。
B.中国防控新冠疫情的实践证明,只要坚持科学防治,就能看清病毒的“样子”、找到对症的“方子”、走对防控的“路子”。
C.疫情时期“比病毒更可怕的是谣言和恐慌”,钟南山、李兰娟等专家的专业理性声音增强了中国人民战胜疫情的信心。
D.三则材料都属于新闻,内容主要记述中国抗击新冠疫情事件,通过人物群像表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抗疫斗争。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不能支持“科学防治”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A.大数据溯源、健康码识别、云办公等。
B.发现非典致病因素不是衣原体而是冠状病毒。
C.全国约 1/10 的重症医护力量集中在武汉。
D.成功研制检测试剂盒,快速分离病毒毒株。
4.三则材料都运用引用手法,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6 分)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学》以“明德”作为思想的聚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指出大学的宗旨在于明“明德”。历代的学者对“明德”概念做出不同的解释,东汉儒者郑玄释为“至德”,唐代经学家孔颖达释为“光明之德”,清人唐文治释为“君德”。这些阐释看似不一,但是都反映出“明德”与先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