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200字。
重视文化特色 提升作文等级
宁波万里国际学校中学 郝君
目前,作文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明显,尤其在高考中,一篇作文的优劣往往是语文成绩高低的决定因素,笔者曾参与高考阅卷,最大的感触是“佳作的特点各不相同的,而一些欠佳的文章往往是相同的”,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不少文章之所以得分很低,除了立意之外,大多是因为缺少文化的成分,犯了文化缺失或文化幼稚病,给人一种苍白无力,胡编乱造的感觉。而一些满分作文或优秀作文则打上了鲜明的文化烙印。2001年江苏南京13中考生蒋昕婕的一篇《赤兔之死》曾红遍大江南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该文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老练的文言句法和对名著的洞悉。近几年,由于话题作文给了考生以广阔的思维空间,一大批优秀的作品赢得了老师的青睐,其中相当一部分文章也都是因为文章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用文化装点醒目的标题。
简单地说,就是在题目里就以鲜明的文化特征打动读者。常言说,看书看皮,看文看题。如果文章在题目上就以文化取胜,显然就赢得了读者的芳心,取得好成绩就在情理之中了。因为在文章的题目以文化入笔,就显得腹有诗书。笔者参看了近几年的高考优秀作文,该特点十分明显。如题目中凸现文化特色的有《淡妆浓抹总相宜》《问世间情为何物》(2000年)《题乌江亭》《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2001年)《痛并快乐着》《白雪红梅》《昭君的选择》(2002年)《莫让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此山中》《千年一叹》《能思考的芦苇》(2003年)……这些文章题目,或古诗,或古人,或名著,不一而足,让人浮想联翩。还有的文章题目中采用模仿或置换的方法,如:《爱鸟说》,《近水楼台不得月》,《怎一个情字了得》。叶圣陶曾把题目比作文章的眼睛,看来叶老很重视文章的题目,我们也应该用文化为题目化妆。
第二. 用文化打造生动的修辞。
在作文阅卷中,语言等第也很重要,在60分的文章里,语言表达分25分,占40%还多。提升语言的魅力,一要靠生动形象,二要靠文化特色。如果语言既有形式上的生动形象,又有内容上的文化内涵,就能一下使文章变得厚重起来,抓住读者的眼球。如2001年高考(上海卷)一考生作文中有这样的文字:
正是有了这些根,才会激励着前辈们创造出这个中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事,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李白清高的根;“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是于谦正直的根;“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林则徐爱国的根。这些不仅是前辈们的根,更是我们需要继承发扬的根,是我们民族文化遗产中最珍贵的东西……
再如:杂,更让自然和人类创造奇迹。梅兰竹菊,蜂蝶莺燕,不一样的生物带来不一样的神采。脱尘,修长,卓然,轻盈,栩栩如生的词汇传递给我们美的享受,人类的胸怀也因为这说不尽,道不完的大自然而博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恬淡;“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是雅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豪放;“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婉约……人们在对自然的感悟中,竟有那么多“最难将息”的表达,冥冥中创造了这一个奇迹。
又如:中国诗歌文化中,伤春悲秋的作品占有很大一部分。同一件事物,在不同人的眼中就有不同的含义。同样是下雨,在多愁善感的人看来,就有“试问卷帘人”的关切;在关心民生疾苦的人看来,就有“好雨知时节”的喜悦;在爱国的诗人眼中,有了“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感慨。
还如湖北一考生在《情感认知文化》中写道:我们有四大发明,我们有地动仪,我们有早于他国一千多年的的圆周率。可我们的土地孕育的是固步自封的黄色文明。我们有郑和去炫耀国威,可我们没有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我们有李白杜甫,却没有哥白尼牛顿……我们不断地用《天工开物》和《农政全书》去总结辉煌,却忘了重视审视我们的文化。
这些句子,如江河入海,一泻千里,读之酣畅淋漓,给人以生动形象的同时,对中华民族文化予以高度的赞美,行文中传达出浓厚的文化气息,尤让人激奋。这里,作者们在生动形象的语言中,为我们制作了一份文化的盛宴:既有绘画的,也有感受的,还有各种跨越时空的优秀诗句,让人回味无穷。
第三. 用文化揭示鲜明的主题。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从上小学的第一天起,我们就受着祖国文化队熏陶。可是有的人把学过的知识让岁月风干了,有的人却能把学过的内容当作千军万马为己所用。如果把它们用于我们的写作,无疑能增强我们作文的文化底蕴。概括起来有三种形式:(1)故事:新翻杨柳出新枝。即在写作时,“运用眼光,自己来拿”,对经典著作、传统事物等做出一种比较理性的审视,得出与时俱进的个人的独特见解。比如说大家非常熟悉的《抉择》(2002年)就是这样的一篇作文,作者取材于《指南录后序》,运用合理的想象,对原材料予以加工,真实地写出了文天祥面对生死抉择时的内心世界:对元军的痛恨,对汉奸的不齿,对百姓的关怀,对国家的忠心耿耿。这里没有了封建文人忠君的迂腐,突出了爱国诗人的坚贞;没有了小我的恩恩怨怨,突出了大我的一片丹心。再如高考作文《停电时间》(2000年),作者围绕《愚公移山》起笔,写了家中三代五人对愚公作的不同评价,见解虽异,但是都能自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