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0570字。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文运动”作为术语,最早见于胡适笔下。1921年,他撰写了《国语文学史》,认为唐宋“古文运动”是中国文学白话化的一个阶段,即从六朝隋唐骈文向宋元白话文转变时的一种“过渡”或“革命”,此观点影响深远。虽然现在看来不很符合事实。中国人使用文言的时间足够长,而其文章体式不过古、骈二体。历史上有过不少“骈、古文优劣论”,但到清中期,这样的争议已趋向消弭。而自胡适以来,继承“古文运动”之说的中国文学史著作却一直力图证明,韩柳所主张的古文在体制上具有相对于骈体的进步性。
  1932年,胡云翼和郑振铎的《中国文学史》相继出版,两书都继承“古文运动”这一术语,并肯定其是一种进步。如胡云翼说韩柳“洗尽两晋六朝浮靡的风尚”“提倡一种有内容的实用文章”;郑振铎说,“古文运动是对于魏、晋、六朝以来骈文的一种反动。乃是一种复归自然的运动”。值得注意的是,“浮靡”是前世古文家指责骈体的常用语,但以古文为“实用”或“自然”,则在很大程度上出于想当然。就体式言,古文不须追求对仗,相对自由,但骈文的体制性只是对仗,未必“浮靡”;就历史实情言,骈文倒确实出现过“浮靡”的作品,但古文在当时却决不“实用”,韩柳的文风也决不“自然”。郑振铎还把六朝文章称为“美文”,这也是20世纪比较流行的看法,反映出“纯文学”观念的影响。如郑振铎对“古文运动”的评价也有保留的一面:“虽是一个文学改革运动,却究竟还不是什么真正的文学革命运动。为的是,他们去了六朝文的圈套,却又加上另一个秦、汉文的圈套。”按此说法,“古文运动”的意义仅仅是改变文体而已,那么,除非古文比骈文更“实用”更“自然”,否则这样的改变就毫无意义了。所以在“古文运动”的论题上,20世纪流行的“进步”史观和“纯文学”观发生了对立的作用。与胡适的《白话文学史》相比,30年代的文学史不再说韩柳语言“白话化”了,这应当是对历史事实的让步,但转向文体优劣的角度寻求“进步”性,也给后来者带来许多误解。
  30年代郭绍虞出版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更关注观念的演变和历史人物本身的言论主张,就更容易对“唐宋古文运动”形成总体把握。郭绍虞的出色之处在于他归纳出中国历史上有“复古之思想”和“复古之文学”一脉,而把“古文运动”纳入后者。在他眼里,“中国文学批评史”是以认真处理“复古”问题为核心的。当然,他为“复古”之思想和文学求证价值的办法,仍是从中辨析出其有利于“文学观念之演进”的因素。
  40年代出现了关于“古文运动”的专著,即龚书炽《韩愈及其古文运动》,以韩愈为中心,上溯“古文运动之先驱者”,兼及“韩愈同辈之古文家”,又继以“韩派古文家”,基本叙述了唐代“古文运动”的全貌。而将北宋纳入叙述范围的专著,则要到60年代初钱冬父的《唐宋古文运动》。这两部专著的问世可以说明,当初为了给“文学革命”张本而提出的“古文运动”一词,已经转化为对一系列文学史现象的比较稳定的指称,而对“古文运动”的研究作为一个专业学术领域,也正在被确立,那同时也意味着一种力求客观的研究和表述态度。时过境迁,策略性消除而客观性增强,应该是可以理解的一种转向。而这种转向,也符合新中国建立前后大力倡导的“实事求是”思想方法。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王运熙作于50年代的一篇论文,正面质疑了“古文运动”是文学语言的解放的观点。他考明,中唐的古文实际上比当时的骈文更为难读,反而是骈文比较通俗平易,接近口语的古文是到宋代才产生的。
  这一“实事求是”的考察结果,现在看是个基本事实,但我们不能忘记,从胡适提出“古文运动”术语以来,这个基本事实是一直被扭曲的。就此而言,此文的意义可谓重大,虽然他强调的是语言问题,但语言实际上也跟文体密切相关,因为那尚奇聱牙的古文,是绝不可能比骈文更“实用”或“自然”的,至于其与骈文相比,“文学性”上高低如何,那最多也不过见仁见智而已。那么,结束从前扭曲史实的论法,重写“古文运动”的历史,便应该是文学史家顺利走上的征途了。
  (摘编自朱刚《唐宋“古文运动”与士大夫文学》,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给“文学革命”张本,胡适提出具备“白话化”的“古文运动”富有进步性的观点。
  B.继承“古文运动”说的中国文学史本质上也延续了传统“骈、古文优劣论”的纷争思路。
  C.郑振铎对“古文运动”的评价折射出20世纪的“进步”史观和“纯文学”观发生的对立。
  D.王运熙50年代对“古文运动”的研究意义重大,实事求是地重写了“古文运动”的历史。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云翼说韩柳“洗尽两晋六朝浮靡的风尚”,错在将“对仗”与“浮靡”混为一谈。
  B.胡云翼、郑振铎对韩柳古文的评价比胡适尊重历史,但仍未跳出“进步性”的框架。
  C.韩柳古文既不“实用”,也不“自然”,但其尚奇聱牙的文风体现了某种文学性特征。
  D.指出了胡适歪曲“古文运动”的基本事实,本文也就否定了“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做本段选文在原书中的章节题目的一项是(     )
  A.“古文运动”再检讨——研究史和问题点
  B.“古文运动”的扭曲研究——从胡适到建国前后
  C.“古文运动”研究的起源
  D.实事求是地研究“古文运动”
  4.请分析文章第二段使用了什么论证手法。
  5.研究“古文运动”,龚书炽、钱冬父的研究和王运熙在角度上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朋友圈”繁荣的理由,首先在于“部落”的营造。“部落”隐喻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家米歇尔•马费索利提出,即“因相同的情感集聚起来的族群及其联系”“因共同的情感,我们与他者相遇、相聚,形成部落;又因情感的转移,我们从一个部落走向另一个部落。”“朋友圈”就是这样的部落,也是一种游牧主义。对于“朋友圈”的一切操作,包括关注、阅读、点赞、回复、发表、转发、屏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