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0590字。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魏晋文人的生命观及其思想分野
钱志熙
魏晋时期既是文人个体生命意识发生的时期,又是他们在生命观的抉择上充满矛盾的时期。此期文人群体的生命观,主流是倾向于理性的,但非理性生命观的诱惑仍然在发生作用。
即以表现生命主题的第一批硕果汉末文人诗而言,一方面它们已经比较彻底地摆脱汉赋、汉乐府诗中常常出现的非理性的幻想,建立起以表现现实生命的本真状态为美的审美理想。可另一方面古诗作者们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却各不相同:有具有虚无享乐倾向的生命观,有希冀以爱情填补生命空虚的行为,也有追求立德、立功的生命观。但它们有一共同的情感基础,即上述种种都与人生短暂的觉悟有关。可以说,只因为知道了人生的短暂,才有了对人生行为方式的种种不同的抉择。如是人类全体都沉迷于非理性的幻想中,则一切的人生行为都只指向追求生命的延长。所以魏晋人对生命短暂这一必然命运的觉悟,正是魏晋各种意识纷起、文化趋向多元化的总根源。
但是,魏晋各阶段文人群体的生命观都有阶段性的主流倾向。与汉末社会的奢侈风气相适应,一种贵生适性的思想在文人中颇为流行,甚至也反映在无名氏诗中。可以说,汉末文人群中流行的生命观,是以强调生命的物质性为主,亦即陶渊明所说的“形”的境界。但经过汉末大乱,人们却从这种迷惘、注重物质性的误区中觉醒过来。动乱对社会的触目惊心的破坏,唤起了士人们的一种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恢复了士人群体原有的弘道济世、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当然汉末文人中流行的贵生适性的生命观对建安文人仍有一定的影响,邺下文人中盛行的贵游、游戏之风就是这种意识的表现,而曹丕等人的作品所表现斗鸡欢宴、听歌赏舞的内容,也反映了建安文人对生命的物质性的注重。他们对生命的道德价值的理解,也很少达到先秦儒家的高度。但这正使建安文学表现出激情变化、活泼多彩的生命境界,成为建安文学真正的魅力所在。
正始以后,玄学发生,自此迄于两晋,玄学生命观成为社会意识中的主流倾向。这种玄学生命观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汉末以来所积聚的生命情绪,也对两晋纷乱现实中的生命危机起一种镇定剂的作用,但也使文人弘道济世、积极追求个体生命价值、主动承当社会责任的精神趋于消沉。并且,它所起的解脱作用毕竟是有限,尤其是西晋士人并不放弃物欲追求,所以对老庄的自然生命观只是玩其形式而很少深入其自然哲学的高度,所以不啻是一种麻醉剂。当人们正视活生生的肉体所具有的感情、欲望时,就发现这些观念是那样的苍白无力,
如飘荡于空际的几条朽索。于是王羲之在《兰亭序》中惊呼:“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并且吃惊地发现从来的兴感之由皆因生死之情:“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觞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斥齐生死、等寿夭的玄学生死观为“虚诞”“妄作”,正说明魏晋玄学生命观理性消解作用的有限。
汉末以来颇为流行的享乐生前、贵生适性的行为,也在玄学中找到了理论根据。玄学认为生命是自然之化,如郭象注庄子,提出万物“块然自生”的理论,很有力地否定天人学说中生命为天地神秘意志所生的神学生命观。但是这种“块然自生”的生命观也同时否定了生命的精神价值,为物欲主义者提供了理由。至于东晋时所造的伪书《列子》,则在此基础上大倡享乐主义的生命观。
因为有了玄学理论的支持,享乐主义的生命观变得更加流行了。而文学中频繁地表现的文人饮酒之习,正是这种生命观的反映。陶渊明《形赠影》诗中,“形”将“得酒莫苟辞”作为解脱死亡忧虑的办法,正反映魏晋人所具有普遍心理。王瑶先生认为魏晋人耽酒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以此慰抚对生命短暂的焦虑,“因为他们更失去了对长寿的希冀,所以对现刻的生命就更觉得热恋和宝贵。放弃了祈求生命的长度,便不能不要增加生命的密度”。由此也可见酒成为文学表现的重要对象与生命观之间的内在联系。
(选自钱志熙《论中古文学生命主题的盛衰之变及其社会意识背景》)
小孟同学学习了《兰亭集序》后,对魏晋时期文人的生命观产生困惑,向老师求助。为此老师提供了这篇文章,供小孟与其他同学研读并思考以下问题,以帮助小孟解惑。
1.为讨论需要,有同学搜集了一些材料。下面材料和文章观点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人居一世间,忽若风吹尘。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
B.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
C.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D.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为了清晰直观地理解这篇文章,小孟决定用图表的形式梳理魏晋文人生命观,请帮小孟补写完整。
(1)______(2)______(3)______
3.王羲之认为“一死生”“齐彭殇”是“虚诞”“妄作”,小孟同学对此不理解。请结结合这篇文章,解决小孟的疑惑。
4.小孟认为,时下出现的消极“躺平”等现象,就是“魏晋生命观”的体现。请结合“专题篇”中的相关诗文,对小孟的理解做出你自己的评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忠”文化自其在中华大地上萌芽至今已有三千余年历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忠”相关联的忠信、忠义、忠言等词汇长期以来广为流传,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着人们精神生活的境界。“忠”文化酿造了传统文化中无私奉献、舍身成仁的高尚观念,在它的深刻影响下,中国古代出现了大批忠心为国、一心为民的仁人志士,这在当时对社会稳定与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当今大力捍卫国家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