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8860字。
潍坊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学情模拟语文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诗化小说”是在法国象征主义运动中产生的,它的倡导者可以追溯到法国象征派诗人古尔蒙,他在1893年提出“小说是一首诗篇,不是诗歌的小说并不存在”的原则。从此,诗化小说作为融合叙述方式与诗意方式的一种类型在西方小说史上一直绵延不绝。这种转向也引起了中国现代文坛的关注。
早在1920年周作人就指出:“内容上必要有悲欢离合,结构上必要有葛藤、极点与收场,才得谓小说。这种意见正如17世纪的戏曲的三一律,已经是过去的东西了。”周作人的“抒情诗的小说”概念,尽管侧重强调的是小说中抒情成分对经典小说结构模式的冲击,但仍于无意中预示了中国现代小说一种类型的创生,即“诗化小说”。
中国现代诗化小说的艺术渊源可以推溯到鲁迅的小说创作。这不单单指他的小说中的象征表现和意象方式,而更指他的一部分第一人称小说,如《故乡》《社戏》等都浸透着浓郁的诗情。当鲁迅运用第三人称纯客观叙事视角或第一人称反讽叙事时,小说的调子往往是冷峻而不动声色的,而第一人称小说则强烈地流露着作者的主观情绪,带有抒情气息。《社戏》后半部分对童年时看戏的描写称得上是一首田园诗,风景与心境融为一体,构成了鲁迅小说中最纯净的文字。
二战的爆发更使不少现代作家的思考疆域从民族存亡上升到对整个人类成毁和人性本身的反省层面。作家冯至就经历了类似的心路历程,有评论家认为,“一个沉思时代的窗帷由他揭开了”。冯至在1942年写的诗体小说《伍子胥》正是这种沉思的结果。冯至曾经两度酝酿《伍子胥》的写作,而且都是受到里尔克的诗体小说《旗手里尔克的爱与死之歌》的直接触发。他回顾自己在1926年最初读到这篇小说时的感受:“在我那时是一个意外的、奇异的收获。色彩的绚烂,音调的和谐,从头至尾被一种幽郁而神秘的情调支配着,象一阵深山中的骤雨,又象一片秋夜里的铁马风声。”当时冯至就试图用这种诗化的文体把伍子胥逃亡的故事改写一遍。如果说那时冯至“神往的无非是江上的渔夫与漂水边的洗纱女”的美丽的遇合故事,“多少含有一些浪漫的原素”,那么,当从头拾捡起这一原型题材,在浪漫的诗情之上又渗透进了思想的成分,在主人公逃亡和复仇的故事线索背后,作者关注的是人生启悟的思想历程,在浪漫而神奇的遇合之中蕴含着对生命的哲理思考。这一切观念的思考最终凝聚成一个生命过程的哲理图式。在《伍子胥》后记中,作者这样说:“我们常常看见有人拾起一个有份量的东西,无所谓地向远方一抛,那东西从抛出到落下,在空中便画一个美丽的弧。这弧形一瞬间就不见了,但是在这中间却有无数的刹那,在停留中有坚持,在陨落中有克服。”伍子胥的故事被冯至理解为这样一种投掷,一种投入命运的过程,那段美丽的“弧”正是象征着人生的一个“图像”。在这图像中,隐含着作者对生命历程超越的把握方式。尽管《伍子胥》有着小说意义上的完整的故事与贯穿性的线索,但构成小说基本原素的是浓郁的诗情与哲理的氛围融合为一体的意境与幻像。《伍子胥》的问世,标志着现代诗化小说已渐渐走上了一条成熟的路子。小说由此成为一种对人生图式的思考,是“人类智慧的一种模样”(汪曾祺)。
(摘编自吴晓东《现代“诗化小说”探索》)
材料二:
中国诗化小说无论在内容还是表现形式上都与西方诗化小说有较大差异。西方现代诗化小说的出现是现代主义哲学风潮涌动之后,以叔本华、尼采、柏格森为代表的现代哲学家对西方传统哲学思想发出了全面质疑,提出“世界是我的表象”“强力意志源于生命,归于生命,它就是现实人生”“生命之流是世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化小说是在法国象征主义运动中产生的,这一概念是由法国象征派诗人古尔蒙在1893年提出的。
B.鲁迅先生的第一人称小说异于他冷峻而不动声色的第三人称的纯客观叙事,具有诗化小说的特点。
C.冯至第一次写作《伍子胥》注重浪漫诗情的抒发,第二次写作《伍子胥》融入了生命哲理的思考。
D.西方现代诗化小说将作者的情感或情绪作为主要表现对象,并采用多种艺术手段传达出诗意效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法国作家古尔蒙提出的原则可知,诗化小说是融合叙述方式与诗意方式的一种小说类型。
B.冯至写作《伍子胥》受到里尔克的影响,可见西方“诗化小说”对中国现代作家的影响之深。
C.中国没有经历类似西方哲学思潮的转变过程,因此中国古代诗化小说缺少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
D.中国现代诗化小说既继承了文学的抒情传统,同时又具有中国古代诗化小说所不具备的新特点。
3.下列选项中对“中国现代诗化小说”和“西方现代诗化小说”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都与各自的传统小说在内容和形式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B.都在共同的文学进程中呈现出了对人性本身的思考和反省。
C.前者主要受抒情传统和西方诗化小说影响,后者主要受哲学风潮影响。
D.两者的发展程度有所不同,前者无论内质还是表现形式都落后于后者。
4.为什么说《伍子胥》的问世标志着现代诗化小说已渐渐走上了一条成熟的路子?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5.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9题。
文本一:
鞋匠与市长
赵本夫
鞋匠在这个巷口补鞋已有四十多年了。刚来时留个小平头,大家叫他小鞋匠,现在满脸皱纹,大家叫他老鞋匠了。
很多年前的一个黄昏,鞋匠正在低头补鞋,突然刮来一股风,一张小纸片飞旋着飘来,啪地贴在他额头上。后来的事就从这里开始了。当时他眯起眼拿下纸片,正要随手抛掉,却发现小纸片上有几个字,就不经意地看了一眼,“三口井一号”。鞋匠那会儿正好口渴,看到这几个字就笑了,好像那是一桶清凉的水。他犹豫了一下就没有扔,把纸片放到面前的百宝箱里。当时没有多想,收工时差不多都把它忘了。可是第二天上工时又看见了它,也是脑子闲着无聊,就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