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1070字。
试卷类型:A
泰安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2022.11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作为一种价值引导和文化信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的道德准则、精神面貌和理想追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在把握中国几千年历史演进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以各族群众为主体,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通过团结奋斗实现共同繁荣发展,这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产物。千百年来,各民族不断交融汇聚,在“大一统”思想的主导下形成了“自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共同命运、共同诉求、共同理想的现实导向下逐渐生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历史性成就,现行标准下民族八省区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民族八省区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5.1万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0.4万亿元……困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历史性地得到解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铸越牢。
当前,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历史关口,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形势,我们更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着力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中华大地常开长盛,共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摘编自邢国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材料二:
话语是一种在人与人互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语符形式,具有强烈的修辞性、心理性和社会性。话语是一种能致使交际双方实现共情的重要路径,亲属隐喻是一种共情话语实践,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指导价值。
长久以来,隐喻一直被视作一种修辞方式,属于修辞学研究范畴。古希腊哲学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道德准则、精神面貌和理想追求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价值引导,又是文化信仰,是民族团结的根本。
B.要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根本途径。
C.亲属隐喻作为共情话语实践,有强烈的修辞性、心理性和社会性,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条件。
D.柏拉图认为隐喻是修饰性语言,仅适用于表达感情,这实质上已经触及到隐喻的共情话语实践的本质特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过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材料一通过列数字,旨在证明十八大以来民族八省区真正摆脱了整体贫困。
C.认知语言学的“源概念”和“目标概念”大致与“喻体”和“本体”相对应。
D.虽然共情话语实践不是为了博取同情和怜悯,但客观上也往往产生这种效果。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荀况:“民齐者强。”
B.拉封丹:“若不团结,任何力量都是弱小的。”
C.伊索:“一致是强有力的,而纷争易于被征服。”
D.郑燮:“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4.请结合材料二相关内容,给“亲属隐喻”下一个宽泛的定义。(4分)
5.中国援外抗疫物资上的寄语“青山一道,同担风雨”,带给了异国友人温暖和感动。请结合材料二谈谈寄语是如何产生“共情”效果的。(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眉头上的字
杨静龙
礼物在蒸笼里冒着热气,我想那一定是一份非常特殊的礼物。
半个月前,我得了严重的焦虑症,为了舒缓心情,我来到了这家深藏在大山里的农家乐,遇到了“光头大叔”。
“光头大叔”是农家乐的厨师,五十多岁,瘦得像一块太湖石,几乎秃顶,数得清的几根头发稀稀拉拉的,聊胜于无的样子。第一次叫光头大叔,老板娘似乎有点儿不开心,瞪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