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共81张,学案约9960字。
课题:登泰山记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记”的文体特征,积累文化常识,并疏通文意。
2.概括文章段落大意,并梳理登山经过。
3.分析赏鉴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姚鼐笔墨简洁,用词传神,真切生动,以神韵为宗的语言特色,体会文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4.深入挖掘文本内涵,理解作者雪中登山的情感和意义。
第一课时
【预习指导】
写作背景:姚鼐参加纂修的《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开馆纂修。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后,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作者介绍: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榖,清代桐城(今属安徽)人,因书斋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清代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四库全书》纂修官等。乾隆三十九年(1774)辞官,就在这一年辞别京师南下途中登上泰山,写了《登泰山记》。
【文体知识】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有三种形式:
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 文体裁。
如《小石潭记》(唐朝柳宗元)《岳阳楼记》(宋朝范仲淹)《醉翁亭记》(宋朝欧阳修)
《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
【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代影响最大的一个散文流派,创始人是康熙年间的方苞,刘大櫆、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强调“义理、考据、词章,三者不可偏废”。
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桐城人,故人称桐城派。
【泰山】
泰山,古称东岳,又称岱宗,是我国五大名山之一。和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并称“五岳”。因其居东,突兀挺拔,雄伟壮丽,被称为 “五岳独尊”。历代封建帝王把泰山作为神的化身,常常登山封禅,给它加上许多封号,到处建庙塑神,从而使泰山文物,和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熔为一体。人们常常把泰山当作崇高伟大的象征,因而成为饮誉四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