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5990字。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学情调研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各种艺术门类互融互通,各种表现形式交叉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催生了文艺形式创新,拓宽了文艺空间。”但是,我们要知道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是文艺作品的鉴赏者和评判者。当代文艺要彰显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属性,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当前,新技术在艺术领域的广泛应用和媒体对艺术生成的有效参与,使得对新媒介艺术发展方向与价值引导的问题愈益凸显,以人民性的价值导向引领艺术创新是时代的必然,也是以往经验的总结。文艺来源于生活,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人民是文艺之母。文学艺术的成长离不开人民的滋养,人民中有着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沛源泉。”人民并非空洞而抽象的符号,也不单单是大写的集合性名词,人民是真实的、现实的、朴实的,不能用虚构的形象虚构人民,不能用调侃的态度调侃人民,更不能用丑化的笔触丑化人民。文艺要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感知着人民的衣食冷暖和喜怒哀乐。究其根本,文艺只有向上向善才能成为时代的号角,才能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
  对新媒介艺术而言,艺术创新不仅要在逻辑框架上寻求创新与技术迭代,从而带来节奏、韵律上的美感,更要从叙事上体现情感慰藉和家国情怀,进而触及心灵深处的温软。唯此,艺术创新才不会沦为技术高视阔步的爬虫,才能以其感性的审美体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2022 年央视春晚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舞台艺术的形式演绎了现藏故宫博物院王希孟所作的《千里江山图》,通过入画舞蹈的视觉样式,实现了用舞蹈完成立意的舞台转化。在艺术创新中,媒介融合视域下的《只此青绿》借助创意和技术的力量,创造了一个不背离技术逻辑又着意于情感诉求的新的叙事方式,从而成为一个现象级的作品,为电视观众呈现了绚烂的视觉盛宴,令人印象深刻意犹未尽。
  技术应用带来媒介融合,媒介融合驱动艺术创新,这对当代艺术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信息文明时代,技艺合一的再度生成,并非全然是艺术的福音,特别是人机合成的智能化艺术产品的前景还具有诸多不确定性。当年海德格尔对技术本质的批判在数字化时代仍有余响,这使得以文艺的人民性引导艺术创新显得尤为迫切。
  (节选自范玉刚《以文艺的人民性引导艺术创新》)
  材料二:
  人民性是文学实际存在的一种社会属性。“文学的人民性”这个特定概念是用来说明文学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的。从这个概念质的规定性以及文学的社会功能来看,它的生命力应该是永恒的,它的意义应该得到充分肯定。人民性就是最大的善,就是文学道德最主体的内涵。因此,文学是不可能超越人民性道德的。当文学的人民性普遍丧失并形成危机的时候,能够救助这种危机并成为文学重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艺术家在文艺创作时要把人民作为源头活水,所创作出来的文艺作品要接受人民的鉴赏和评判。
  B.技术应用带来了媒介融合,媒介融合又驱动了艺术创新,但是文艺的人民性反而显得尤为迫切。
  C.从“文学的人民性”的规定性以及文学的社会功能看,其生命力应是永恒的,应得到充分肯定。
  D.文艺的人民性虽然会随时代发展而遭遇新的挑战,但其理论内涵应该得到守护,应该不会改变。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文艺的人民性,但是二者论述的重点并不完全相同。
  B.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化,以人民性的价值导向引领艺术创新是时代的必然。
  C.“人民”不是抽象的政治概念和符号,在具体文学艺术实践中要有生动的表现。
  D.文学艺术的人民性无论从哪个角度说,都体现为艺术家要以正确的态度对人民。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场中作文,有倒骗主司入彀之法: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此一法也;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留连,若难遽别,此一法也。。”
  B.孔子在《论语》中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C.孟子在《孟子•离娄上》中说:“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D.苏轼在《盐官大悲阁记》中说:“岂其所以美者,不可以数取欤?然古之为方者,未尝遗数也。能者即数以得妙,不能者循数以得其略。”
  4. 2022 年央视春晚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获得了巨大成功。请结合材料一中关于“人民性”的有关论述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
  5. 如何通过新媒介艺术体现艺术的“人民性”?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回归原文,用原文相关信息辨析选项。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推断。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与原文相关信息进行对比,进而辨析选项正误。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论点论据的理解与辨析。解答本题,需要先理解选项信息,再联系原文观点进行辨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本题,需要结合材料一相关信息,继而分析、概括。
  (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探究。解答本题,需要根据题干信息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飘逝的花头巾
  陈建功
  最近,我采访过秦江两次。说来也巧,这次采访文学丛刊《碧云》主办的“优秀小说授奖大会”,竟和他在一个房间住。他的短篇《纤夫》以深远的题旨、粗犷淳朴的人物形象、大江出峡的笔势而获奖。可是直到授奖仪式开始,他也没来。
  晚上,他来了。他满脸倦容,不时眨着干涩的眼睛。
  我说:“授奖仪式你没露面,连马征远同志都来了,作了指示,还说想认识你。”
  “哦。”他的眉头皱了一下,旋即说,“我请假了,学校有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