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4710字。
2023届高三月考(二)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由于中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异以及科学发展历史背景的不同,中国科学家群体在责任、使命以及精神、价值观等方面呈现出显著的独特性,中国科学家精神必然会吸收融合中国传统文化要素,形成科技界独有的气质和传统特征。中国科学家精神集中体现了科技界的价值追求和文化底色,特别是在科技创新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伦理主张中,科技界秉持科技向善这一基本立场,既是中国文化的精华凝练,也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参与国际科技治理的责任和担当。
科学家精神的传播是文化的传播,不应停留在科学信息的传达和科学知识的分发,而应该是全方位的文化渗透。在科学共同体内部是以科学家精神为核心内容的科技界的自身文化传承;在全社会是以科学家精神涵养社会大众文化,让科学家精神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构成。
科学共同体可以归为精神层面的价值共同体。中国科技界长久以来形成的共同价值观、思想和行为习惯,经历了代际传承和内部交流扬弃,这是科技界自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国科协2020年科技界作风学风调查显示,中国科技工作者对科学家精神的认知和践行两者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在倡导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等科学家精神的同时,也要明确科技工作者的科研行为和道德底线,并对两者进行区分。传播科学家精神要以底线为原则和基石,也要以榜样为引领和目标,双管齐下弥合知行差距,让科学家精神真正成为科技界可践行的理想和可追随的旗帜。
现代科学已经成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但因科学绝对的特殊性,其文化依然保持着自身的独立和内在的规律,对于普通公众的影响和作用力远没有其他现代文化显在。科学家精神被公众接受的过程需要依靠各类传播活动实现,只有依靠传播才能让静态的、抽象的科学家精神真正流动起来,产生实际的效用。
公众对于科学家精神的理解存在距离感。科学家群体形象缺乏立体丰满的塑造,传统的事迹展览和专题宣讲,形式化的广播电视和图书杂志宣传,使得公众对接受科学家精神传播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所以,科学家精神要实现体系化的科学文化传播,让公众能够最大限度被科学家精神感染并产生极大的共鸣,从而达成推动科学文化建设的目标,首先要讲好科学家故事。
当前,中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时期,同时也处在媒介生态被新技术重构的时代,科学家精神的传播需要顺应时代需求,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固化的单线传播方式。对话对于科学家精神的传播而言是综合载体,因而需要搭建系统性的对话平台,形成有效互动的对话机制。
(摘编自刘萱、张旸《科学家精神传播促进科学文化建设的机理与策略》)
材料二:
中国天眼是世界上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FAST),开创了建造巨型射电望远镜的新模式,将在未来10-20年保持设备的世界领先地位。1993年,在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面对全球电波环境不断恶化的形势,各国科学家都祈盼着能尽早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时任国家天文台副台长的南仁东从来就不缺乏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强烈的使命感。从提出想法到项目落成的23年时间里,南仁东带领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实现了由跟踪模仿到集成创新的跨越。2016年9月25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正式启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社会文化和科学发展历史背景的影响下,中国科学家群体有着优于西方的独特责任、使命以及精神、价值观。
B.秉持科技向善,是中国科技界在科技创新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伦理主张中的基本立场,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华。
C.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科学家精神的传播不应只是科学信息的传达和科学知识的分发,而应是全方位的文化渗透。
D.中国天文工作者在不同历史时期建造的天文望远镜,在使用中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有的成效至今仍然领先世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只有科学家精神真正成为科技界可践行的理想和可追随的旗帜,其传播才能做到以底线为原则,以榜样为引领。
B.由于几代天文科技工作者艰辛奋斗的积蓄,以及代际的传承和内部交流的扬弃,我国天文学事业得以不断发展。
C.只要达成推动科学文化建设的目标,科学家精神就可以实现体系化的科学文化传播,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构成。
D.如果科学文化在普通公众中的影响力和作用力没有增强,那么中国科学家就难免还要处在一段“沉默的时光”里。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南仁东带领科研团队建成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体现了中国科学家的创新精神和参与国际科技治理的责任担当。
B.中国天文工作者为了实现建造2.16米口径望远镜的计划,先从建造60厘米的小型望远镜开始,这是弥合知行差距的体现。
C. 陈遵妫极力主张把想要打造的超越西方的天象馆命名为“天文馆”,彰显了勇于追赶、勇于超越、勇于创新的中国科学家精神。
D. 从国家天文台奠基者程茂兰培养出一批优秀的骨干人才可以看出,我国天文学界一直把育人这一科学家精神放在重要位置。
4.材料二在行文顺序及内容安排上有哪些特点?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4分)
5.材料一说“要讲好科学家故事”,请你结合材料,谈谈怎样才能更好地讲述中国天文科学家故事。(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碑
孙犁
赵庄村南有三间土坯房,一圈篱笆墙,面临着滹沱河,那是赵老金的家。
自从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老人整天到河边去,有鱼没鱼,就在这里呆一天。看看天边的山影,看看滹沱河从天的边缘那里白茫茫地流下来,像一条银带,在赵庄的村南曲敛了一下,就又奔到远远的东方去了。
“五一”(事变)以后,这里一向是常住八路军和工作人员的。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