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3120字。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
  语文试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言是个绕不开的话题。未来的关键在于,要通过不同的渠道和方式,让更多的人具有三个重要的语言意识:工具意识、资源意识和文化意识。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广大农村地区发展经济、开展学习、交流信息的重要工具,是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重要工具,是全国人民齐心协力的民族团结精神的纽带。经过多年努力,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地位和作用已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对它的推广和使用越来越重视。但是,在广大农村地区进一步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和广泛使用仍是一项重要任务,有必要在现有基础上采取措施,进一步充分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通语通心”的工具作用。
  在党和国家“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的方针指导下,将农村地区的民族语言或方言作为资源的意识近年来有所提升。我国农村地区广大,通常我们所说的语言资源丰富主要表现在农村。语言学者付义荣认为,针对乡村振兴,中国语言学应解决的问题包括:城乡融合中的语言问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的语言问题,乡村社区重组中的语言问题,乡村教育中的语言问题,乡村治理中的语言问题,等等。其实,乡村振兴中的语言资源意识不只是语言学界的事,它还涉及更深层的社会语言资源意识的深化。
  有专家据“十四五”规划预计,未来15年中国大概还有2亿人要进城,那必然会对农村的语言生活和语言资源产生进一步影响。语言及其传递的信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扩散,急速改变农民的生活。中国农村越来越多的人将告别传统农业社会的语言生活,进入一个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在乡村振兴的过程当中,有必要让广大干部群众科学地认识各民族语言和方言的资源属性和多元价值,培育一致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科学语言观。在乡村振兴中,乡村语言资源既可以发挥经济作用,也可以发挥文化作用。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国农村将很快告别传统农业社会。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中华五千年文明总体上是农业文明。丰富的农业文明知识是通过华夏语言来传递和记录的。当今中国农业文明的发展变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步,农业文明的语言传递即将转型,传统农业社会语言和农村语言生活将成为历史、成为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的宝贵文化遗产。
  一是农业社会语言。随着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科技智能社会转变,传统的农业社会词语正在衰变。比如,除了书面文献中的保留外,大量农业名物词语或将退出语言生活系统,而农业耕作词语、地名、耕地名、农业谚语等,如不加保护,若干年后也可能被谈忘,它们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也将随之消失。因此,记录保存中国农业文明中的语言文明,以及各种各样的语言文化名物事件,成为乡村振兴中不可忽视的语言工作。
  二是农村语言生活。现有的农村语言生活参与者将是中国最后一批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传统农业社会的耕作语言交流都将成为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在这个临界点,抢救性地搜集、记录和整理这一代农民的语言和他们的语言生活,让后人牢记祖辈对人类的贡献,激励人们不断奋进,这对让中华民族能够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从工具到资源再到遗产,不只是对语言性质和功能认识的变化和深化,更在于它使我们意识到语言与乡村振兴关系的复杂性。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框架内,从中国告别传统农业社会的分水岭、临界,点来观察和认识语言与乡村振兴的关系,我们需要行动起来,我们需要通过对语言意识的唤醒,用语言行动来具体描述中国农业文明的历史和现实,解释中华语言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服务乡村振兴中的新时代语言生活。
  语言生活的现代化是农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语言文字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需要对农村语言文字生活和各种问题进行全面地了解,需要深入到乡村,到乡村语言生活中去观察、体验和奋斗。
  (摘编自郭熙《乡村要振兴语言来帮忙》)
  材料二:
  乡村语言治理既需要自上而下的规划引导,也需要自下而上的民风自觉;既需要提高信息上传下达的速度和数量,又需要提高信息传递的质量。
  构建和谐语言生态。随着推普工作的深入和乡村重组工作的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国丰富的语言资源都在地域广大的农村,将农村地区的民族语言或方言作为资源的意识近年来有所提升。
  B.中国农村告别了传统农业社会,这与乡村实施振兴战略是紧密相关的,农业文明的语言传递也即将迎来转型。
  C.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传统农业社会语言和农村生活语言更是成为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的宝贵文化遗产。
  D.村民个人或家庭既是“互联网+”的乡村治理体系中的治理对象,也是治理主体,这里的“治理”是乡村智慧治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乡村振兴中的语言问题,但二者论述的重心各有侧重。
  B.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通语通心”的工具作用在农村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C.语言学者付义荣谈到的乡村治理中的语言问题和材料二的核心话题不谋而合。
  D.提升乡村语言文明要形式上合法、规范、讲求语体,内容上礼貌健康、不出恶言。
  3.下列选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相关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一些农村地区还没有完全普及普通话,在有些乡村学校,普通话还没有成为教学媒介语。
  B.有人认为返乡者讲普通话是“撇洋腔”,对语言不忠;一些年轻父母则阻止孩子说方言。
  C.在广大农村推广普及手语、盲文,为语言不适应的流转老人、易地搬迁者提供语言服务。
  D.广泛建立农村语言博物馆以及口传语言文学陈列馆,保存各种传统的民间语言文化形式。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语言纷繁复杂,该县是宜章官话与本土方言并存的“双方言区”,县内矿产丰富,矿区附近农村的青年农民多数讲各种矿山方言。宜章人民共同使用的宜章官话,由茶陵军话与宜章城区方言组成,而远离县城的赤石片的赤石土话,仍保留着现代汉语已消失的入声,被方言学爱好者誉为“古汉语的活化石”。请结合材料,分析宜章县当下语言现状的存在价值。(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恰同学少年(节选)
  黄晖
  蔡和森站在后面干着急,想挤挤不进去,踮起脚来也看不全公示栏上的内容,正没办法,看到前面站了个特别高的大个子,便拍了拍那人说:“这位老兄,老兄!”
  身穿半旧长衫的大个子回过头来问:“什么事?”
  “你能不能帮我看看考题是什么?”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