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8460字,答案扫描。
姓名 座位号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语 文
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自身民族特点的文化,也形成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能为解决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提供重要启迪。
在处理同周边国家和民族关系、同外来文化关系的过程中,中华文明秉持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哲学智慧。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出了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的伦理原则,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一原则体现在文化领域,就是采取谦虚开放的态度,与不同文明进行交流互鉴。比如,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而且从中国传播到了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历史上,中国不乏多元族群与多元宗教,但无论族群如何多元,总能因命运与共而融为一体;无论宗教如何多元,总能因交流互鉴而和谐共存。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这为当前促进各国携手合作、维护世界持久和平提供了借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本思想,早在商周之际就有“敬德保民”的民本主义观念,经过演化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儒家和道家为主要代表的两种民本思想。儒家民本思想主要表现为:提倡以孝悌为本、仁政爱民的价值取向,主张礼法并用的政治管理制度,比如“大畏民志,此谓知本”“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等。道家民本思想主要表现为:主张尊重天道自然的客观法则和自然正义的思想,以及尊重民意的政治治理原则,比如“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等。今天,贫富差距、南北鸿沟问题是世界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引发一些国家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各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而不能只是一小部分人受益、大部分人享受不到发展红利;坚持共同发展、推动合作共赢,为最不发达国家人民提供更多支持,解决好全球发展失衡问题。
今天,人类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紧张。应对这一挑战,除了要进行环境治理,更应从思想上纠正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偏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对今天的人们仍有重要启示意义。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农业社会发展过程中,深刻意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要符合自然运行的规律,逐渐形成“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理念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如果自然生态遭到严重破坏,那么人类的一切发展都会失去依托,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为前提。人类要秉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摒弃损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共同应对挑战、承担责任,让人类文明在可持续发展中不断进步。
(摘编自吴根友《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材料二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几千年来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中华文明为何能够保持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分析中华文明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深入理解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特质,意义重大。
中华文明的这种开放性和包容性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深层哲学观念,如“物一无文”“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等哲学观念。“同”就是“一”,也就是绝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华文明以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智慧处理与周边不同国家、民族以及外来文化的关系。 B.中国历史上众多族群总能因命运与共而融为一体,多元宗教总能因交流互鉴而和谐共存。 C.起源于商周之际“敬德保民”的民本主义观念,衍生出古代儒家、道家两大重要思想流派。 D.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几千年来没有中断、发展至今,重要原因在于其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体现了儒家仁政爱民的价值取向,“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体现了道家尊重民意的政治治理原则。
B.“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但并不否定人类主观能动性,只是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时要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
C.弘扬中华文明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带有普遍性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能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很多挑战,推动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
D.人类文明并非只有一种模式,不同文明之间并非只有相互冲突,“文明冲突论”认为需要树立与自己对立的“他者”的观点不可取。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唐朝时期在文化上展现出五彩缤纷的景象,当时的长安是人口众多的国际性大都会。
B.三星堆等最新考古发现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丰硕成果,实证了我国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C.在距今约 6500 年及稍晚的时候,中国的粟作农耕技术陆续向南传播到东南亚,水稻种植技术传播到太平洋的西南地区。
D.习近平在世界经济论坛上致辞说:“国际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部复杂精巧、有机一体的机器,拆掉一个零部件就会使整个机器运转面临严重困难。”
4.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 分)
5.如何正确对待外国文明?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二裂叶银杏之思 徐鲁
德国大诗人、文学家歌德是中国文化的推崇者和热爱者。去小城魏玛的歌德故居谒拜时,纪念馆的一位女士告诉我说,歌德在这栋老屋里住了五十多个春秋,其间他读了不少中国及东方的典籍,还学习写过方块汉字。在歌德的《东西诗集》里,有不少诗篇的思想和神韵,是他依照中国古典诗歌和戏剧的风格创作的。也可以说,那是歌德向中国古典诗歌的“致敬”之作。
《歌德谈话录》里有一则他与助手艾克曼的对话,说到 182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